清乾隆三十(1765)年,原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的潘庶賢渡海來臺,原落腳中壢,乾隆三十(1775)年遷徙到新埔石頭坑,生來福、來興、來旺三子,其中大房與二房往新埔街發展,成立潘金和公號,約於嘉慶二十(1815)年在新埔街興建潘屋。咸豐十一(1861)年大房孫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老屋的基礎上修建成一堂四橫規模的精美建築,左右橫屋較短,外橫屋較長,因而形成兩道圍牆、雙院門的格局。 新埔鎮保有許多優美傳統街屋、宗祠及家廟建築,為了推動新埔成為新竹縣「造歷史現場基地」,文化局於民國110(2021)年從歷史內涵、空間運維的角度出發,選擇百年古蹟-潘屋作為駐點工作站,潘屋不僅作為古蹟,也是新埔歷史發展的縮影,期待藉由重新打開空間,以新埔常民風景出發,透過策劃故事展示、主題展覽、文化議題工作坊等,同時更是大家日常休憩、乘涼的好所在,期待透過這個工作站,領略在地生活美學,讓這裡成為一個體會客家文化的實驗生活場域。而金和號,是潘家,也是新埔過去重要的商號之一,過去以販售雜貨、鹽專賣為主,今日駐點工作站將同樣以「金和號」再次出發,只是這次不賣東西,而是專賣新埔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