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木都 #嘉義市

嘉義市開墾的時間久遠,留下許多荷蘭、鄭氏與清領時期的遺跡,但影響嘉義市景觀風貌最劇烈的,卻是日治時期至民國70年(1981)阿里山林場砍伐,因應而生的木業景觀。經統計,昭和10年(1935)嘉義市的7萬人口中,有高達1/10都是木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因為木業從事生產、運輸、加工及行政等各項工作;亦且因應而生了旅館、餐飲、東西市場及娛樂場,加上各種製材設施與行政區域。故日治後的嘉義市,可以說是因木材業的發展而繁榮,成就了嘉義市特有的都市風貌,大量的製材廠沿著阿里山林業鐵路兩旁林立,市民的房舍多用木材所建,整個城市瀰漫的木材特有的氣味,使得嘉義市獲得木材城市之名聲。

然而,民國52年(1963)後,在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之下,政府全面停止阿里山林場之砍伐,使得嘉義市各大型木業製材廠接連關閉,長久以來維持嘉義市繁榮的木業逐漸失去光彩,至今只剩與木業相關的文化資產與少數的製材廠、家具行等遺留下來。

為找回嘉義市以往木材城市的記憶,再現木材城市的風華,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木業文化脈絡為主軸,再現木材城市為主要核心價值,運用文化資產整體策略的治理思維,對應六大面向帶來的挑戰,完善木材都市的再造歷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