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建築群嘉義舊監獄宿舍群

「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位於今嘉義市新生路、玉峰街、維新路與嘉義舊監獄南側圍牆所圍塑的區塊內。「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為臺南刑務所嘉義支所使用的監獄及宿舍,興建歷史最早可追溯大正8年(1919),位於當時的山下町,興建期程自大正8年(1919)6月動工,並於年大正11年(1922)3月竣工。 宿舍區內最初包含典獄長宿舍、員工宿舍、武德殿、澡堂等不同功能的建築。民國34年(1945)後「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因應監獄本身及其他機關單位的居住需求,逐漸往周邊增建許多宿舍。目前「嘉義舊監獄宿舍群」,除了嘉義監獄的員工居住之外,還包括嘉義看守所與嘉義地檢署的員工宿舍。而在監獄的北側,則為地方法院的宿舍。 民國36年(1947)4月1日後,嘉義支監獄改稱「臺灣嘉義監獄」,並改為附設於臺灣嘉義地方法院看守所。民國42年(1953)7月1日臺灣嘉義地方法院看守所與嘉義監獄各自獨立。民國83年(1994)嘉義監獄遷往嘉義縣鹿草鄉,爾後位於嘉義市的嘉義監獄舊址開始遭遇地方上的拆除壓力。但法務部自民國85年(1996)起,以「獄政史蹟館」的方向規劃,保存嘉義舊監獄。民國94年(2005)「嘉義舊監獄」指定為國定古蹟,而「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也同時劃設為古蹟保存區,整個保存區中舊監獄約佔2.38公頃,宿舍區約占1.28公頃,合計約3.66公頃。「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於民國110年(2021)年1月26日經嘉義市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

舊監獄宿舍群130巷43號修復前現況

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聚落建築群修復再利用及規劃設計

本計畫內容包含建築物共計35棟,依現況調查將各標的之損害層級分為輕、中、重,並參照其所對應之保發分級,提出修復內容與再利用規劃、因應內容建議;構造設施共計29處,基於整體風貌及保存價值,亦提出修復建議;景觀包含開放空間6處、路徑視軸5處,提出修復重點,減少保存負面因子,以最大化保留風貌完整度。 建物結構體破壞主要分為3個程度,基於此3個程度確認初步修復方向。輕度:清理、檢修。中度:檢修、抽換。重度:抽換、修補。再根據損壞程度,確立初步修復方向,進一步參照建物保存標的、建物構造材料,擬定整體修復策略,分為新作、仿作、檢修、拆除等原則。 本案全區使用現況,現況已修復標的,共計8棟分別為舊監獄區:值日官室、會議室、日新堂。宿舍區:部分日式丁種宿舍、部分戰後平房、浴場,宿舍區已修復標的皆為以修代租戶進駐使用中。另現況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標的,共計十九棟。 為延續此區宿舍群建築尺度氛圍以及官舍空間型式還原並重新將原本居住空間轉化為再利用的活動空間及進行部分改修以因應現代活動使用方式,使宿舍群形成完整的教育場域,將木業文化全面推廣至常民生活領域,重新鏈結木材產業與日常生活,並藉由木產業再興帶動文化資產保存與產業再造,促進城市觀光及經濟發展,確立嘉義市為木都的代表及象徵。
實驗木場_廣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實驗木場

實驗木場位於嘉義舊監獄旁的宿舍區內,前身為國家公職人員宿舍,供嘉義舊監獄人員眷屬居住;由於嘉義監獄的移轉,住戶逐漸搬離,現僅存少數居民居住。實驗木場工程欲打造一個有別以往的空間型態之木作工廠,以八戶宿舍為整體規劃原型,形成木作工廠為主的實驗場域,在這個新型態木作工廠內,除了希望可以用木作製造達成修復舊監獄宿舍區內其餘舊宿舍的需求,並以此活化整個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最後串聯起嘉義各區散落的木作魂,完成嘉義再現木都的願景。 實驗木場之建築為嘉義舊監獄宿舍區的一部分,屬日式丁種宿舍,設計上尊重原本基地的紋理價值、與歷史建造的記憶,使用日式宿舍的基本屋架來回應未來作為木作實作空間的設定。為滿足木工廠的機能,實驗木場考量了木工廠機具的使用性與擴充性,嘗試滿足木構實作與學習、教學空間的需求。 修復範圍以舊監宿舍群園區134巷18、20、22、24號、130巷3、5、6、7號之房舍空間作為木匠及木構建築的實驗場域。其中134巷18、20號頹敗房舍空間環境整理工作及134巷22、24號、130巷3、5、6、7號之房舍修復作為木都培育人才之木工場。工程於民國110年(2021)1月完成修復,希望未來提升宿舍園區修繕能量,實現木都培養皿理念,利用此空間將著力修繕人力養成,舉辦木作相關課程或作為修繕本市木造老屋基地。藉此提升舊監宿舍群修復整體性並強化宿舍群感觀、體驗、休憩、生活、實作的廣度及深度。
36、38展演場_俯瞰全景

36、38展演場

嘉義舊監獄宿舍群內134巷36、38號宿舍是1960年代興建的單身職員宿舍。在修復前兩個基地目前皆為無人使用且破舊的狀態,為了使建築物可以再次被使用,於是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及規劃設計,在設計上融入了不同機能,讓住民、遊客或者是進駐業者,在空間使用上可以更加的舒適。 本次總計修復2棟宿舍,並於民國110年(2021)1月完成修復。修復時,保留主要木構造以及其他有歷史價值的物件。以不更動改變建築體及外觀原則,違建部分去除。外觀復原,恢復木構建築,內部活用原則。應考慮健康性、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防蟲、再利用性及維修簡易並兼具教育意涵與實用價值。36、38號原有的圍牆切開了居民的互動,因此本次修復將部分圍牆打開與基地旁的小廣場連結以達到複合式的使用目的,目前作為舊監更生島36號多功能教室使用。
景觀工程_宿舍小徑

全區景觀工程

本次修復於民國110年(2021)11月15日完成,在設計上從整體空間尺度、材料、痕跡遺構等進行判斷與評估,並配合訪談與過往文本記錄歷史資料尋找出故事與景觀元素,景觀修復的概念針對整體景觀變化的控制進行探討。同時,考量外部開放空間也應具有聚落整體性;原有的植被、地景、地物在本次設計中予以恢復及保存,例如老樹、圍牆、紅色大門等地景地物的保存等。 全區景觀工程以三條橫向的主要巷弄(130巷、134巷、138巷)為景觀修復與再造之重點,進一步劃分生活與生產的區域空間。木都創藝軸線(134巷)作為園區景觀中軸,串聯兩側陸續開放利用的建築群、開放空間及舊宿舍風貌保留區(建築物維持現況封閉)等,並配置停車空間、休憩緩衝綠帶區等作為彈性活動場域,並可提供舉辦如:如假日市集、戶外木藝教室等多元場域空間,配合全區風貌管制與改善計畫修復與再造舊監宿舍群景觀。 工程進行時,首先針對現況景觀元素(圍牆、植栽等)本體的修補與維持。其次,針對目前無法找到舊有材料與工法部分採用仿舊方式或與環境既有紋理融合的手法處理。最後,針對已毀壞空間或基礎設施,判斷後無法修復或採新材料上過於突兀,配合設計轉化後適度再利用。
檜木銀行修復後模擬圖

檜木銀行規劃設計

本次計畫將維新路13巷2號;134巷10號、12號、14號、16號之宿舍群修復作為「檜木銀行」,並搭配「實驗木場」培育木業人才之功能,讓「檜木銀行」作為「實驗木場」倉儲、物流、舊料清理空間,形成完整的教育場域。 建築現況北棟134巷10、12、14、16號等為一層樓木造戰後興建之連棟建築,配置屬單人宿舍型連棟木造宿舍。單元面寬約3.6公尺深約7公尺,基地分割呈狹長型,建築坐落依循原先宿舍群坐落型式為座南朝北,並保留原整體配置之基地內通路及建築軸線,各棟宿舍保留庭院空間。後期因使用需求擴張,於庭院增建加蓋,10、12、14號建築內部隔間呈現單邊走廊三間房間平均分割之單人宿舍型式,16號建築依庭院圍牆分割判斷為雙拼配置,然而建物現已倒塌無法考究。 南棟130巷2號建築配置推測屬主管級職員宿舍,獨門獨戶之建築配置,座北朝南。平面配置隔間似家庭式格局,推測建築兩側為房間,中央隔間為餐廳或客廳,後側增建仍存有廚房及衛浴設備。 各戶前後院原有建築物外皆有後期增建與圍牆共構,本次設計,為利木料搬運、倉儲等機能使用。預計拆除後期增建範圍,打開原有建築之立面,鄰134巷側回復原有景觀軸線之建築語彙,此外為配合進出料機能之需求,於12號及14號外牆將規劃兩處較大面積之開口。16號已完全坍毀,僅剩下方磚砌墩座,故東側牆面配合現有之大型喬木退縮,立面上半部採用較具穿透性之材料並新增一處百葉窗改善屋頂通風換氣,並考量未來倉儲之木料擺放,屋架以下以間柱面貼合板方式修復實體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