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花蓮電台

中廣花蓮電臺位於美崙山東南方松林小臺地上,建於昭和19年(1944),其前身為臺灣放送協會花蓮放送局,為當時全臺五所放送局中最晚設置的一所。民國34年(1945)戰後由國民政府指派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中國廣播公司前身)接收,自此至民國76年(1987)解嚴前,成為推行政令、國語、新聞節目的政治教化工具。 民國82年(1993)廣播頻率開放後,電臺發展多元化,競爭也越趨激烈,加上業務又被有線電視臺瓜分,進而影響到中廣花蓮電臺的發展,因此組織精簡不可避免,但是作為臺灣廣播歷史於花東地區的重要實體物件,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重視,最終於民國104年(2015)11月26日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且由花蓮縣文化局於民國107年(2018)展開相關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研擬。

調查研究計畫—中廣花蓮電台全景

中廣花蓮電台調查研究計畫

臺灣廣播事業始於日治時期,設立放送局的主要目的有二:一為強化臺灣內部管理,二是以電波壓制中國及東南亞領空,配合日本進行大東亞戰爭宣傳。直至昭和17年(1942)為止,臺灣西部已建立4所放送局,但是東部受到地形影響,長期收訊不好,在花蓮港廳民眾不斷表達希望設立放送局的期盼下,加上戰爭情勢,最後在昭和19年(1944)建立花蓮港放送局。民國34年(1945)二戰後,臺灣廣播事業由中國廣播公司接收管理,隸屬於中國國民黨黨產事業,實施戒嚴後,對於播報工作或者廣播內容皆採取諸多嚴格限制,直到解嚴後逐漸開放,各式各樣的自製節目湧現,為臺灣廣播事業發展寫下新的歷史。 中廣花蓮電台作為臺灣廣播產業發展上重要的歷史意義,加上周遭有松園別館、臥松園區、自來水公司及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因此具有成為花蓮縣太平洋臨港廊道的資訊服務中心之潛力。尤其在解嚴前,美崙山因具天然制高點的優勢,一直以來作為軍事基地的一部分,一般人無法一窺其面貌,直到解嚴後,從政治傳聲筒搖身一變以地方節目的開放形式走入民眾生活,才讓民眾能夠進入一窺其中。為了更清楚地釐清其文化再利用價值,花蓮縣文化局遂於民國107年(2018)開始進行中廣花蓮電台的歷史、建築與環境進行調查與研究,進而制訂適當的再利用或修復政策。中廣花蓮電台的建築主體是一棟磚瓦建造平房,建築樣式結合近代磚造洋式及木造日式風格,在整個使用期間雖因使用功能需求,歷經多次增改建與修繕,外牆材料、門窗材料及內部裝修與原物不同,但大體維持其外觀樣式。此外,基地內富含大量林木,許多甚至是列管老樹,是基地重要的面貌之一。
歷史脈絡與花岡山遺址史前文物展示紀錄

歷史脈絡與花岡山遺址史前文物展示計畫

花崗山文化屬於新石器晚期,分布地區包括奇萊平原、海岸山脈北段等。花崗山考古遺址所在範圍為花崗山運動公園,昭和4年(1929)由日籍學者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首次發現。民國81年(1992)花崗山運動公園中正體育館重建時,挖掘出豐富的文化遺物與甕棺等遺跡。花崗山考古遺址涵蓋三個文化層,包含日治時期文化層、金屬器時期文化層、新石器時代文化層。本計畫希望可以讓民眾可以更了解中廣花蓮電台底下這塊土地曾發生的事,因此規劃透過展覽活動,以實體、影像及聲音穿過時空隧道,從中廣花蓮台的過去走回史前人類生活,展覽已於民國108年(2019)5月17日至6月30日期間辦理。 展示的文物有中廣花蓮電台的廣播歷史文物(獎盃、獎牌與早期播放帶)、史料(〈花蓮港廣播電台接收清冊〉)與相關廣播器材以及花崗山考古遺址的各類遺物共190件,包括紅彩陶片、繩紋陶片、石器、砝碼形網墜、甕棺等,主要為現代活動層(日治時期)、上文化層(新石器時代末期、鐵器時代,距今2000年至1000年)、下文化層(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500年至2500年)等三個不同時期,透過這些遺物可以一窺當時人類居住環境與生活狀況。除了展覽活動辦理,亦完成拍攝中廣花蓮電台紀錄片《松林之聲》,名稱取在松林間默默播送訊息之意涵,提供民眾了解中廣花蓮台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花蓮人過往生活的重要性。十分鐘的解說模式紀錄片內容包含建築外觀取景、今昔對照和三位受訪者的訪談過程,受訪者分別邀請松園別館館長、中廣花蓮電台台長與文史耆老,邀請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與背景述說對中廣花蓮電台的記憶。
中廣花蓮電台修復後外觀

中廣花蓮電台 規劃設計、修復工程

透過調查研究,梳理了中廣花蓮電台的現況,從中也發現待修復的地方。基地內的植物,雖豐富了基地面貌,但長年生長的根基侵蝕混凝土、石材、磚牆,對建築物產生侵蝕與破壞。建築物本身許多部分也因老化、風化、長年使用下,有著程度不一的損壞或龜裂的狀況。另外還有一點比較大的問題,由於建物使用大量木板和隔音板,加上環境潮濕使得白蟻問題產生,這意味著現階段的緊急防治,以及後續修復木材保存與白蟻防治為必要措施,幸運的是,建物本身結構並沒有太大的損壞。民國109年(2020)12月11日開始修復工程,於民國111年(2022)5月完成修復,為了能夠更完整地呈現時空與空間紋理,修復過程物件狀況良好者予以沿用,破損者考量外觀與工法予以全面新作或仿舊新作。 修復工程完成後,希望作為東部音樂基地,後續繼續擴增錄音設備相關硬體以及東部聲音資料庫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