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文化盤點與再造

以太平洋臨港廊道的概念串聯花蓮市區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歷史空間,藉由文化資產之修復與內部空間活化,重現此城市發展過程之歷史紋理,回應民眾對於保護歷史建築與活化之期望,並藉由前期的文化資產資源調查與盤點、意象設計及品牌塑造、行銷影片建置等計畫輔助,以達到歷史記憶保存、文化觀光永續發展、文化資產再利用多贏之目的。

文化資產資源調查與盤點成果—花蓮港老照片

花蓮市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文化資產資源調查與盤點

從清領、日治乃至戰後迄今,花蓮港在東臺灣地區的歷史及區域發展舞臺中始終扮演著重要關鍵角色。位於花蓮溪口的「花蓮港街」是清兵勇營重要的駐屯地點,到了日治時期則將花蓮港往新港街遷移,昭和6年(1931)的築港工程更帶動當地花蓮港街的人口與產業發展。透過文史資料蒐集與歷史考察,期能指認花蓮港街城市變遷歷史與現況並可體驗的歷史現場,了解相關產業與空間變遷,並蒐集居民文史故事,以作為六大歷史現場後續觀光潛力點規劃的參考資料。 於民國108年(2019)以實地訪談、田野調查等方式蒐集了52則故事,這些在地文化記憶的生活故事以「歷史散步之卷」、「街景地理之卷」、「店家百業之卷」、「百年一瞬之卷」等四大主題呈現。此外,亦將所蒐集之歷史現場周邊老照片及文化資產影像清單轉化為線上地圖索引版本,透過歷史地圖平台與老寫真的交疊,將這些文化記憶透過數位科技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民眾眼前,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文的歷史記憶。
意象設計及品牌塑造活動紀錄

花蓮市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意象設計及品牌塑造

為了將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的內容推廣出去讓更多民眾了解,以數位與實體方式並行的行銷方式,塑造出專屬的品牌意象,採取的方式包括「設計觀光地圖」、「深度導覽」、「社群網站建置」、「主視覺規劃與設計」、「宣導廣播節目製作」。設計觀光地圖包含「六大歷史現場」、「文青族故事地圖」、「銀髮族故事地圖」、「親子遊故事地圖」、「廣播節目」、「深度導覽影片」。其中文青族、銀髮族、親子遊的故事地圖更是依照族群特性規劃了不同的文資景點、美食與住宿。 不僅僅只有路線規劃,民國108年(2019)2月至7月間辦理了4場深度導覽,帶領民眾踏入歷史廊道一窺究竟,四次導覽主題分別以文青族、自行車、銀髮族、自行車為對象,並邀請社區發展協會、導遊領隊協會、在地文史工作者、後山生態走廊工作室和里長等單位協助導覽工作,更將導覽內容拍攝成影片,放在前述設計觀光地圖供民眾瀏覽。而為了將資訊更廣泛的傳播,觸及更多民眾,成立了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的社群帳號,並利用網路行銷規劃抽獎活動,吸引許多人參與,讓資訊更容易透過平臺分享給更多人看到。 品牌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項元素便是LOGO,主視覺設計中的曙光橋為太平洋臨港歷史廊道重要景點,並且將早期蒸汽火車透過廊道意象和曙光橋連結一起,表現歷史與現代融合。而圖中文字「Karenko」為花蓮港舊稱「洄瀾港」的日文拼音,富含人文意義。標語中「港」字被五角形框住的設計則參考自花蓮港廳徽的資料。除此之外,還與中國廣播公司合作,製作宣導節目,分享太平洋臨港廊道的歷史與各歷史現場的介紹,節目於民國108年(2019)1月底開始每周四、五上午9時放送,共30集,每集20分鐘。
微電影「尋找回憶的金木君」示意圖

花蓮市太平洋臨港歷史現場行銷影片建置計畫

花蓮這個城市自有人類居住以來,與海洋的關係就密不可分,但是隨著時代演進,蘇花公路、蘇花鐵路等陸地設施完工,花蓮人的思考模式也轉變為陸地型思考,希望透過影片創作喚醒深埋在花蓮土地下的海洋靈魂,以及了解花蓮市太平洋臨港廊道與重現臨港廊道場景。影片片長約30至45分鐘,內容預計將以花蓮在地歷史與庶民相關產業的觀點出發,採劇情片真人演出輔以動畫方式,呈現花蓮港市街發展、經濟與政事變遷。影片於民國108年(2019)11月開始拍攝,民國111年(2022)完成微電影「尋找回憶的金木君」。影片拍攝完畢後於花蓮鐵道電影院播放6個場次,並不定時於花蓮縣文化局電影行動車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