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調查與紀錄片

臺灣在二次大戰中仍屬日本統治,因應太平洋戰事的升溫,為了防止盟軍登陸,日軍在宜蘭部署由東至西三道防戍線:第一道是海岸線,位於蘭陽平原的溪口,如竹安河口、冬山河口、蘭陽溪口一帶,挖設戰車壕、散兵坑以及建造槍砲堡;第二道防線是平原之中宜蘭、羅東、蘇澳三郡郡治,及鄰近小聚落、港口、機場等的防禦工事;第三道防線則是蘭陽平原後半部接近山區的防線—陸、海軍的指揮部設置地,並在山區挖設坑道。

透過完整的調查研究、必要的設計修復、局部的再利用,及視聽科技的輔助,重現二戰期間日軍所建的各項防禦工事與相關設施在蘭陽平原所構築出的特殊地景,將以總體串連的歷史敘事,透過社區資源連結、教育推廣活動、策劃戰爭歷史紀錄展覽等方法,引動並結合另兩道防戍線(山、海)跨地域文資保存與活化利用的可行路徑;希望藉此以提升鄰近社區的空間品質及人文內涵,建構生活場域即歷史現場的願景,展現並驗證宜蘭在世界史舞臺上曾有的重要角色,及宜蘭人由此產生並內化傳承的共同文化記憶。

宜蘭的二戰時代成果(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蘭陽地區日治時期軍事遺構文化資源調查計畫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屬日本統治,因應太平洋戰事的升溫,為了防止盟軍登陸,日軍在宜蘭部署由東至西三道防戍線:第一道是海岸線,位於蘭陽平原的溪口,如竹安河口、冬山河口、蘭陽溪口一帶,挖設戰車壕、散兵坑以及建造槍砲堡;第二道防線是平原之中宜蘭、羅東、蘇澳三郡郡治,及鄰近小聚落、港口、機場等的防禦工事;第三道防線則是蘭陽平原後半部接近山區的防線—陸、海、空軍的指揮部設置地,並在山區挖設坑道。戰爭末期,日軍在大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均已失守,宜蘭因靠近琉球(美軍艦隊與部隊集結地)的地緣關係,成為特攻戰機停靠與出發的場所,被視為影響戰局至關重要的區域。 調查研究計畫主要探討宜蘭地區飛行場在各時期的歷程:從日治時期初期因應國際條約與航空發展趨勢的建設,再到日人發動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應戰爭局勢產生之變化,至戰爭結束,中華民國空軍來臺接收後,飛行場逐步解除機場任務轉作其他用途的流變。
第二道防線調查研究計畫

第⼆道防線 蘭陽平原機槍堡 防空洞調查計畫

「第二道防線」係指蘭陽平原於日治二戰期間,因應戰爭而佈設的諸多軍事設施,包含飛行場、要塞陣地及因重要產業、道路場所而設置之防衛設施(臨海鄉鎮及山區坑道除外,且非屬文化資產者),由專業團隊透過詳實的調查結果,配合「日軍獨立混成第百十二旅團陣地編成要圖」及「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臺灣軍經理部)」的研究分析,揭開宜蘭於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佈署,讓後世透過這批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資產,重新理解土地及歷史留予我們—對於和平與反戰的珍貴啟示。
第三道防線山坡軍事坑道調查計畫

第三道防線 山坡軍事坑道調查計畫

「第三道防線」係指蘭陽平原於日治二戰期間,因應戰爭防戍之需,於淺山地區佈署以坑道為主的軍事設施,由專業團隊透過詳實的盤點調查及探討後續地方經營協力活化之可能性,揭開宜蘭於二次世界大戰於淺山地區的軍事佈署,並延伸、初探宜蘭戰後初期軍事遺構的調查,讓後世透過這批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資產,重新理解土地及歷史留予我們對於和平與反戰的珍貴啟示。
面向太平洋 — 宜蘭的二戰時代(4K) 影片

面向太平洋—宜蘭的二戰時代

《面向太平洋》是蘭陽平原的地理形勢,亦寓意太平洋戰爭臺灣軍對美國的佈署態勢。紀錄片藉由經歷二戰的耆老口述、保存迄今的軍事遺構及調查研究,引領觀眾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變遷,亦是終戰75年後,臺灣、宜蘭正視過往歷史的視野與勇氣。透過二戰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影像化紀錄,整合歷史圖像、文獻、耆老口述及現地拍攝的多元層次,以此連結土地與人民之記憶,省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之可貴。紀錄片於民國110年(2021)獲得第54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長篇紀錄片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