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修復建物

第一期修復計畫之工程於民國109年(2020)05月08日開工至民國110年(2021)01月16日完成修復,計畫主要針對菸葉廠全區機水電外管、燻蒸室、11號倉庫、修理工廠及全區棚架等歷史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範圍進行基本設計、細部設計、因應計畫及修復工程等工作,並更新菸葉廠全區範圍之機水電外管系統至全區各建築之適當地點,包括給水、排水(汙水)、電信及電力等;其中燻蒸室為歷史建築,11號倉庫、修理工廠及全區棚架為附屬設施。 各棟建物以「廠區運作紋理」進行現貌保存,以再現廠區過去運作風貌的修復設計概念,進行一期工程範圍內各部位的修復設計;在棚架的部分,以保留「閉廠時的歷史風貌」為修復設計檢討方向,考量整體園區景觀效果及因應建物防火區隔,因此僅保留參觀動線上之必要浪板鋪設區塊,其他則搭配建物既有雨遮、廊道,形成串連各博物館及賣店之參觀動線。 11號倉庫以及機械修理工廠作為文資建材銀行及辦公室,也將留有動線可讓辦公室以及文資建材銀行運作,使其可獨立出來,相關動線可與屏東菸葉廠園區做出分隔。

11號倉庫東側電梯與出入口

11號倉庫修復工程

11號倉庫建於民國53年(1964),為加強磚造的倉儲建築,以和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樓板以及磚造牆體構成,是1960年代屏東地區菸葉產量大增,並開始外銷桶菸的背景下興建的「燻蒸存儲兩用」倉庫;該倉庫的設計也是菸酒公賣局對既存倉庫的物料運輸、菸蟲防治、是溫控制等議題檢討後產生的「實驗性」倉庫,當時提出的《桶菸倉庫研究與設計報告》便做為11號倉庫設計的藍本。 11號倉庫建築造型簡潔俐落,可以見到美援時期帶進臺灣的「國際式樣」建築風格,二樓電梯間柱體和立面分離的情況,是現代建築中強調自由立面和水平窗帶的標準做法。 倉庫群對於菸葉的製程來說是屬於一個貯存的空間,主要是菸葉完成品的存放區、青菸入場後的暫時置放以及菸骨的置放,也因為過去有除蟲噴藥之需求,內部空間多有因應措施存留的痕跡(如塑膠布安裝的痕跡、殘留),這些痕跡目前皆還有存留,可作為菸廠倉儲工作中重要的紀錄。 辦理第一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針對地坪、屋頂、門窗等進行修復,未來作為文資構件展示及留存空間。
修理工廠東側修復前樣貌

修理工廠(原菸葉調理室)修復工程

因1960年代菸酒公賣局的政策,桶菸開始外銷至比利時、歐洲泛美公司、挪威、馬來西亞等地,促使國內菸葉產能提升以因應逐年增加的需求產量,廠區也於民國53年(1964)在11號倉庫和複薰室之間,新建菸葉調理室一棟,做為青菸入庫後、菸葉複薰前的菸葉解包和分等空間,11號倉庫和調理室之間亦設有青菸輸送帶,提升物料運送效率。後因廠內增購複薰機,既有調理空間不敷逐年擴大的產能使用,因此轉做修理工廠(屬工務課機械組),負責廠區複薰機械等設備維修。 修理工廠為加強磚造一層建築,最初設計為大跨距無隔間的形式,方便大量青菸菸包的擺置和分等作業進行,並有大面連動帷幕開窗,以利菸葉調理時的通風採光。廠房建築仍保留當時作為採光通風的推開式窗戶,並且在建築東面之三扇大型窗戶上,以連動裝置五金構造來開啟窗戶,是廠房建築為大片窗戶或較高處之開窗常見方式,目前這類型連動裝置已不多見。 辦理第一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針對地坪、屋頂、門窗等進行修復,未來作為辦公室使用。
修復後棚架現況

全區棚架修復工程

廠內棚架的興建時間橫跨1950到1990年代,伴隨著擴廠和新式廠房的建造而逐漸遍佈在各廠房間的運輸動線上,主要是防止青菸菸包和桶菸受潮而設, 呈現出菸葉廠內密佈的物料運輸網絡。 因早期菸葉加工所需,屏東菸葉廠內部產製動線至今留存大面積棚架,貫穿各區內,形成產業遺產的建築特色。 綜觀園區鋼構桁架與棚架系統,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形式,第一種為力霸鋼棚架,廠內為數最多,構造形式為鋼構桁架立於RC構造基座上,再以力霸鋼構架做為桁條,以穩定三角形的結構體支撐屋面。第二種為C型鋼與H型鋼棚架,以H型鋼作為柱體及屋架,再覆以C型鋼桁條,最後屋面蓋上鐵皮浪板,為現代常見技術。第三種為鋁合金棚架,以鋁合金構成的桁架,立於兩側RC基座上形成的構架系統,兩組相對之桁架於屋脊下方相接處另以鉸接接合;屋面則以木角料作桁條,再覆以鐵皮浪板和透光浪板。鋁合金棚架精美的鉚釘接合細節,頗具當代工業技術之展示價值。 辦理第一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進行除鏽、塗裝、全區清潔,並針對屋頂及支柱損壞進行修復,棚架修復應考慮節能、永續、美學、公共藝術等多層面考量,作為串連各建物之間的通廊。
燻蒸室室內空間修復前樣貌

燻蒸室修復工程

燻蒸室為加強磚造之一層建物,設計比照當時已建成的台中菸葉廠薰蒸室辦理:一樓隔有五個互不相通的燻蒸作業空間,頂層設置三處抽風機機房(設備已佚失),燻蒸室內為求空間密閉僅設置兩扇氣密窗和一處氣密門。另北側屋簷 出挑形成風雨走廊,避免物料運輸時受潮。 燻蒸室建於1960年代,是當時新一代的桶菸燻蒸設施,取代原來由臺灣鋁業公司承造,以鋁合金棚架構成的燻蒸罩。 燻蒸室的設置乃是為了將菸葉不定時抽查發現有蟲的原料進行燻蒸除蟲, 因藥性極強,進入者須帶有防毒面具,燻蒸時設有安全距離指示。門上皆有標示放入的菸種與燻蒸時間。 辦理第一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針對地坪、屋頂、門窗等進行修復,未來作為服務及展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