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修復建物

第二期修復計畫之工程於民國109年(2020)05月08日開工至民國110年(2021)03月04日完成修復,主要修復建物為16號倉庫(菸葉除骨加工區)、複薰加工區、打卡室及警衛室,16號倉庫(菸葉除骨加工區)與菸葉複薰加工區作為「屏東菸葉館」使用,打卡室及警衛室則為「服務中心」使用,透過建物及加工機具基礎修復,建置菸葉博物館產業展示空間,於平面層設置梯廳、辦公室、廁所、逃生梯等服務空間與相關設施。 以廠區歷史建築本體,創造菸產業脈絡的展示體驗,串連中山堂、鍋爐室等歷史建築以及現有附屬設施空間,結合數位科技以及景觀規劃,整合高屏菸史、菸樓體驗、族群菸史、菸業加工、菸業轉型及菸害防制等多元議題,於園區內建立菸產業歷史展示,結合「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軟性資源盤整、策略分析及博物館營運機制,對應至廠區空間規劃及附屬設施的彈性運用,使園區成為市民共享、連結在地的指標性開放空間。

菸葉除骨加工區外地標

菸葉除骨加工區(16號倉庫)建築修復工程

因應民國62年(1973)至民國76年(1987)間美濃地區菸葉種植量大增的產業環境因素,屏東菸葉廠在民國71年(1982)興建了現代化的高層桶菸倉庫,民國73年(1984)在一樓設置美製除骨機,作為新的菸葉除骨加工區,轉移了原本在9號倉庫一帶進行除骨之工作,成為規模更大的複薰加工前端除骨作業進行處,廠區自此進入全自動化加工的階段。 菸葉除骨加工區(16號倉庫)在菸葉製造流程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菸葉都會在這裡進行除骨加工,將所需的菸葉保留,為菸葉加工製程所不可缺少的流程。一樓目前保留大量的製菸機具,這些機具對於了解菸葉的製造流程還是有重要的幫助。 一樓菸葉除骨加工區南側設有辦公空服務空間,作為複調股的辦公室、 實驗室與休息室之用,其中實驗室過去曾設有菸骨含量檢測設備;而建物四層樓的主要倉儲空間皆是無隔間的通透設計,一樓設置除骨設備,二至四樓作統菸倉儲。 辦理第二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針對地坪、屋頂、門窗、機具設備塗裝等進行修復,作為菸葉博物館主棟建築。
修復後菸葉複薰加工區

菸葉複薰加工區建築修復工程

1960年代,屏東菸區逐漸擴張,促使屏東菸葉廠向西擴廠以提高產能,並在民國52年(1963)建立一層樓加強磚造的新式複薰空間,淘汰日治時期不耐風災的木造廠房,同時也將廠區的核心生產區域轉移到新開發的西半部。 菸葉複薰加工區主要負責的是對於菸葉品質來說,最重要的菸葉複薰作業以及最終保存品質的封裝作業。菸葉的風味在這個環節被製造出來,是菸葉製造相當重要的一個製程,也是屏東菸葉廠的核心價值。 空間配置方面,建物規劃為長至少120公尺、寬18公尺的通透空間,容納兩座寬5.2公尺的複薰機,中央留設4.6公尺的通道,又因當時日班菸葉調理女工人數達130人,而在建物北側設有工人更衣室;空間及建築整體大致保存良好,藉由這些機械達到展示以及教育的意義,頗富菸草加工的歷史意義。 辦理第二期計畫時,以原貌復原(保存)為修復原則,針對地坪、屋頂、門窗、機具設備塗裝等進行修復,作為菸葉博物館主棟建築,並設有賣店、管理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