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定古蹟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

市定古蹟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築構於昭和4年(1929),曾為道路,兼具「交通道路」與「輸水管路」的複合功能,對臺灣南北交通、經濟發展均具重要貢獻,富歷史文化價值;同時為過去與現在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文化景觀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響區域發展深遠,於民國103年(2014)指定為市定古蹟。橋樑為鐵筋混凝土材質,由日本近代創設並承攬多項臺灣重大工程之鹿島組承包橋基座土木工程。橋體為鋼構材質,鋼鐵水槽體結構由築島造船所承製,鋼材來源是日本官營八幡製鐵所,橋樑鋼材則大量採用「鉚釘」工法接合。現代化工業的製鐵、水泥煉製、土木工程等技術極可表現出當時之營造技術特色,是日本當時代工業發展在臺灣之呈現。橋體採2層設計;上層採鋼筋混凝土橋面,下層是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鋼樑水槽,使用「鉚釘」接合,屬今日土木橋樑工程之稀有工法。此類供人們交通使用與輸水功能兼具的橋樑形式,可視為臺灣公共建設相當出色之代表建築;物件的留存是相當重要證據,具建築史意義。

景觀工程觀景平台

市定古蹟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修復及再利用

曾文溪渡槽橋於民國103年(2014)從輸水第一線退役,輸水功能現由新建的新曾文溪渡槽橋取代。跨溪的渡槽橋形成自然溪流之上以人工橋梁輸送灌溉用水的「兩水交會」景象。過去,渡槽橋是「人」面對「土地」的限制,以最高營造技術對應後與水共存的呈現,沒有渡槽橋,就無法將灌溉用水送抵廣袤的嘉南平原。然而曾文溪渡槽橋,失去輸水功能後又因防洪考量,挖除南岸土堤,從此成為一座「斷橋」。民國106年(2017),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進行曾文溪河道疏浚工程,為通洪斷面之需,將河床下挖過深,卻又致曾文溪渡槽橋橋墩基礎裸露,未來恐難以繼續承受未來汛期暴漲的溪水。倘若曾文溪渡槽橋倒塌,將連帶衝擊相距不遠的臺一線曾文溪橋與自來水管橋。因此,本次工程修復曾文溪渡槽橋之橋體並同時進行橋墩加固工作。 修復後的管理維護,古蹟本體及南北端節點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維護,山海圳綠道及自行車騎行開放由本府水利局持續管理。再利用經營預計串聯週邊資源,透過宣傳管道以及串連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推廣「水文化」主題路線,渡槽橋及山海圳綠道將成為本市水圳教育聯盟及親子休閒運動的核心區域。此外,於非汛期等合適時段,可串聯週邊資源,辦理相關活動。如:曾文淨水廠(取用大圳南幹線灌溉水提供民生及南科用水)、茄拔聚落、牛市等。
山海圳綠道_自行車道

山海圳綠道沿線歷史亮點與水文化營造工程

民國101年(2012)年啟動、民國104年(2015)年完成的山海圳綠道,屬綠色水岸旗艦型計畫中重點工程。工程由水利局執行,全線由烏山頭水庫沿著南幹線,轉經西拉雅大道、南科、堤塘港溪、嘉南大圳排水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最後抵達鹽水溪出海口,總長約45公里。安南區國中小學生每年固定於5月8日八田與一技師紀念日辦理大圳溯源騎行活動。 工程透過自行車道標線繪製、里程告示牌之設立、遮蔭植栽等環境提升,並於市定古蹟曾文溪渡槽橋重要節點設置標線及指示牌,圍塑山海圳綠道自明性,於民國109年(2020)3月18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