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菁寮義昌碾米廠

碾米廠最初興建年代不詳,但碾米的機具乃檜木材,據說是由豐原的師父來此製作。約於民國37年(1948),梁新義買下現今碾米廠;爾後分家時,梁新義直接將碾米廠由梁乃文繼承。民國39年(1950)年梁乃文接手碾米廠,並恢復父親創立的「義昌」商行名號,取名義昌碾米廠,也開立發票,為後壁鄉頗具規模的工廠,除碾米廠外,也在碾米廠旁空間做米粉、豆簽等產品,生意達高峰。民國80年(1991)左右,小型碾米廠發明,機型小操作方便,稻農可在家自行碾米,此後碾米的客人才逐漸少去。民國99年(2010)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歷史建築菁寮義昌碾米廠有室內壁面局部剝落和龜裂現象。

整體建築可區分為座西朝東之主量體與西、北兩側量體三部份。主量體南段為住家,中段為碾米機房,北段為店面,兩坡懸山式屋面鋪設傳統仰合瓦,碾米機房上方另突出一太子樓增加採光與通風效果,同時增加碾米機具安置高度。室內空間,包含有碾米機房與店鋪、住宅區(加工廠)、員工宿舍與辦公區、及倉庫等四部分。在碾米機房處以磚砌臺度與編竹夾泥牆體之構造為主,軸組以圓木為柱,牆間並以方木為補強;碾米廠現有機具為戰後所製,非日治時期之機具,因此屋內結構曾配合機具之轉換而改變。

歷史建築後壁菁寮義昌碾米廠修復再利用_修復後建築側面

歷史建築後壁菁寮義昌碾米廠修復及再利用

義昌碾米廠修復工程於民國109年(2020)完工,修復後之外觀成果,住家區域為解決淹水問題並配合屋主之需求將室內地坪之墊高,原住家區域之磚砌台度為改變原有型貌,神明廳之入口處高度亦提升。太子樓之屋頂與牆體,原為石棉瓦牆體與烤漆浪板屋頂,修復後為雨淋板牆與鍍鋁鋅金屬瓦。 整體而言,歷史建築義昌碾米廠之外觀仍維持原有風貌。室內空間因配合結構補強併桁之施作,可見部分區域為兩桁之構造,屋架原系統為非西式屋架之作法,本次修復調整為西式屋架之作法,在室內空間之整體風貌略為改變。另外,重要之碾米機具,於本次修復進行清理與電源設備局部更換後,未來再進行碾米機具之木料整修與機具機械修復後,應可恢復至當年碾米情形,為本案修復後最重要之文資價值。 義昌碾米廠本次修復過程中,於舊材利用之工項為軸組、屋架、雨淋板及屋瓦。其中木料之部分舊料為建材銀行取料之使用,部分為原有木料進行截木修補使用。南向雨淋板堪用者拆卸整修回鋪至北向山牆使用,原有屋瓦(仰合瓦)舊料清洗後回鋪至北向屋頂,為本案舊料再利用之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