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益堂中藥行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澎湖縣馬公巿第一街——中央街的街底,目前已是澎湖縣的縣定古蹟,大門前方是另一縣定古蹟「四眼井」。清乾隆年間,媽宮(即現今的馬公)已有「七街一巿」的巿鎮雛型;到清光緒年間更隨著人口的增添、民生所需而擴大發展為「十街二巿」,昔稱大井街的中央街即是當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乾益堂中藥行,登錄於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五百九十三番地(即今之中央街42號);在大正9年(1920)之後,此街名因澎湖改制更名;大正15年(1926)又因澎湖恢復廳制,改正為澎湖廳馬公街馬公五百九十三番地。在這條短短的街道上,即可見四家藥房,據訪談得知,乾益堂中藥行是當時生意最鼎盛的一家藥房,同時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

一樓樓板梁抽換後撤除支撐

乾益堂中藥行修復工程

乾益堂的建築基地面積71㎡,建築面積一樓68.86 ㎡,二樓52.89 ㎡;空間的使用為「上住、下店」,商業兼住居,後方加工作業的機能配置,亦即傳統的店屋空間型態。後因,家庭成員增加,這棟店屋的空間使用機能已經有改變,僅保留商業機能,以及二樓前廳 的神明廳,原來的住居空間多改為儲物機能,做為藥材的存放空間。乾益堂的建築形式可歸於歷史樣式,陽台為立面顯著的建築特徵。 乾益堂中藥行於民國95年(2006)曾有一次完整的修復,今因屋頂防水材料劣化,形成滲水路徑,造成室內天花板及牆面粉刷材料的受潮劣化,做為結構材料的樓板梁亦有多處的受潮腐朽。特別是一樓還有必須臨時柱支撐,由於二樓堆置中藥物品,有相當的載重,需修復結構。其次,室內白灰粉刷受潮剝落嚴重,本次工程剔除後,仿作粉刷。最後,前次屋頂防水工程使用玻璃纖維材料,現已嚴重劣化,失去防水作用,屋突牆體出現結構裂痕,牆面粉刷劣化,樓板梁出現結構性損壞,天花板嚴重劣化。 因此,本次修復主要包含,屋頂防水效能改善,室內木作樓板梁及外牆、門窗等木構件修復,外牆清理並提升滲水防護效能,部分地坪的地磚檢修以及設備改善等。工程於民國112年(2023)開始,並於民國113年(2024)2月23日完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