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承門

光緒13年(1887)興築媽宮城作為防禦重心,周圍並設有砲臺以防衛;日治時期雖因應都市之發展需要而有兩次拆媽宮城垣,而媽宮城內西側仍有重要軍事設施,而城牆可作為區隔,因此未被拆除而保留下來沿用至今。 媽宮古城係清法戰爭後為加強澎湖的海防,故於媽宮建城,作為清領時期最後一座興築的城池,不僅見證了數次重要戰役與都市聚落之發展,且是臺灣海上防禦的代表,相較臺灣本島其他清領時期興築的城池,是軍事考量優先而興建,由此可見媽宮戰略位置與軍事價值之重要性。 媽宮城建城面積約26公頃,共設有東門(朝陽門)、南門(迎薰門)、小南門(即敘門)、小西門(順承門)、大西門、北門(拱辰門)等六座城門。大西門於民國51年(1962)改建為今中興門,媽宮城門現今僅存順承門於原址。順承門位於馬公港邊的中山路盡西處,上有媽宮古城牆為屏,下臨馬公港灣。

點亮順城門_夜間照明效果

點亮順承門

順承門為媽宮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城門,也是聯結城內與城外的主要徑,為凸顯城門意象及古城的美景,故計畫以夜間照明的方式,運用現代的燈光造景技藝,將過去戰鬥氛圍濃厚的順承門及周邊高聳的古城垣,成為一個可以慢遊、休憩、觀海的夜間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