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宮城隍廟

目前澎湖有文澳及媽宮二座城隍廟,在臺灣地區來說是很特殊的。乾隆44年(1779),澎湖海防糧捕通判謝維祺因位於廳署旁的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非敬神之道,乃率監生郭志達新建城隍廟於媽宮今址,有碑記尚存,此後乾隆55年(1790)、嘉慶3年(1798)、嘉慶22年(1817)、道光4年(1824)等均曾修建。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波及澎湖。2月法軍犯澎,城隍廟傳出神明顯靈庇佑澎湖人民、兵勇之神蹟,事後城隍廟與天后宮獲皇帝賜匾尊崇,更加封城隍為「靈應侯」,格同府城城隍。光緒12年(1886)重建,今存有碑記記錄此事。 光緒15年(1889)清廷將澎湖廳署移至媽宮城內(今馬公市),媽宮城隍廟轉成為正式的官衙所在的城隍廟。城隍廟立址於媽宮總鎮署東畔塵肆之中,香火鼎盛,除了做為官方祭祀廟宇之外,亦收教化民心之功效。日治時期以昭和8年(1933)之改建規模最大,不僅抬高屋架堂皇廟構,內外雕繪亦頗可觀。民國71年(1982)因神殿年久失修,損壞嚴重,有翻修正殿屋頂及重做彩繪油漆等。民國88年(1999)再次修護,完成修復即今日所見廟貌。

媽宮城隍廟_現況

媽宮城隍廟修復工程

據古蹟管理人通報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巡查,屋頂多處開裂、防水層失去功能,逢雨室內漏水,並影響香客參拜動線;另室內外粉刷污損、劣化,部分木料蛀蝕、彩繪起甲剝落等,皆須儘快進行修復,避免損壞範圍繼續擴大。因此本次修復工程除城隍廟木構造與牆體的修復外,也包含牆面彩繪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