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尺度的保存思維再現千年河口文化

#新北市 #八里坌 #考古遺址 #十三行考古遺址 #大坌坑考古遺址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八里坌」一詞首見於1629年荷蘭人對臺灣戶口調查表上記載八里坌戶口數約30戶,130人。其後在1654年大臺北古地圖、清康熙輿圖中,亦出現八里坌地名,在清代地契中,見有小八里坌社,顯示八里在400多年前被稱為八里坌,且已有原住民族在此聚居。八里地區境內地形崎嶇複雜,文化資源雖豐富卻分散,加上工業區、污水廠、住宅大廈等現代工程的阻隔,切斷原有空間脈絡,呈現各自以「點狀」存在的現象,藉由將八里地區人文地景以縱向時間軸切分為「文化層」概念,橫向連結分布於山區、平原、河岸、海灘的歷史場所空間,盤整區域文化資產,活化歷史意義,追尋時空軌跡,再現千年河口文化的大尺度保存思維,帶領民眾穿梭時空,探索在地聚落生命史。

新北市政府與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執行「八里坌千年河口文化再現計畫」,將整體計畫分為文化研究、文化觀光、環境教育、數位教育與國際交流等,並預計將所完成之調查成果應用於「十三行文化聚落再造」,預計設置學習體驗教室、文物典藏展示室、考古互動探坑、仿十三行人住屋、草棚、穀倉、渠道、入口廣場等,營造十三行人當時居住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