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

與在地中小學合作,加入附近社區鄰里單元,以各國中小為核心,串連周邊文史資源,形成生活文化圈、在地環境及歷史教室,提供在地學校環境教育及歷史再現文史研習的學習空間及素材,並加上八里地區自然環境、周邊景點等,規劃解說地點、教學空間,提供相關文史資料、人文故事、聚點內涵等資訊。以八里坌地景元素、自然環境為題綱,將環境變遷結合在地歷史與文化發展,並連結在地各國中小教師與教學資源,提供在地視野、區域互動與跨文化時期對照,以增進點、線、面的文史認知。計畫執行期間針對十三行文化及考古學進行教案、教材開發,並依據各歷史空間所涉歷史內涵,培訓相關文化歷史、環境教育教案教材之理解、傳授、回饋及推廣。

109年度—種子教師研習營(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種子教師研習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近年開發多組「行動博物館」模組教具,期望考古教育不止發生於博物館內,而是更進一步拓展至學校或社區等。為進一步加強博物館與學校的連結,並增進學校社會科史前文化課程內容之深度與廣度,以「世界咖啡館」的討論形式,表達對於十三行「行動博物館」與模組教具該如何在校園教學現場發揮最大作用之看法。
八里觀音山探索趣(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八里觀音山探索趣

過去觀音山被視為風水寶地,民國 60 至 70 年代,土葬及採石業盛行,在地表留下廢棄物,也將大量地表下的史前遺物翻出地面,因此觀音山麓的國定大坌坑考古遺址才被發現。活動於民國109年(2020)辦理,帶領民眾前往大坌坑遺址,以實際走讀行動方式進行文史導覽、環境清潔與運動健身,並拍攝有關八里觀音山的發展歷史,作為輔助環境教育課程之教材,讓民眾透過實踐進而重視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育。
遊歷八里左岸趣(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遊歷八里左岸趣

博物館所看到的獸骨、貝殼、鐵渣及碎陶片等,幾乎都是史前人類製造的廢棄物,但到了現代卻成為研究過去生活的考古素材,並從中體認考古與環境的關係是密不可分。「遊歷八里左岸趣」活動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以走訪十三行考古遺址踏查、挖子尾海岸清除海灘垃圾及欣賞淡水河口風光之行動,並撥放有關淡水河之影片,作為環境教育課程教材,加深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考古行動教具(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八里坌行動博物館教具開發

為打破地域限制,使社會大眾能更便捷的獲取考古知識並呈現真實性,以微縮模型方式開發等比例縮小模型之考古旅行箱,並命名為「考古工具組」。透過實物展示、觀察、操作,並利用箱內資源教育學童認識真正的考古與一般大眾所知的考古差異,並引導學童從各個工具的使用了解考古工作的內涵。
八里小旅行手札

八里旅行小手札

「八里遙感劇場」結合環境劇場及參與式藝術的大型沉浸式體驗,以「聽.歲月呢喃」為主題,從十三行博物館出發,將八里的遺址、聚落及廟宇等歷史遺跡打造為渾然天成的天然舞臺,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八里旅行小手札」,並配合遙感劇場活動,讓民眾感受身歷其境,並且透過手札旅遊資訊,未來可再自行前往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