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七座八祠

瓊林聚落現存的國定古蹟祠堂共有七座八祠,即蔡氏家廟(大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坑墘房六世宗祠、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一座二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大厝房十世宗祠、藩伯宗祠、怡穀堂等,陸續興建於明中葉至清道光年間,座落於瓊林聚落的各甲頭。為針對前述古蹟損壞進行修復工程,以「金門縣瓊林聚落國定古蹟蔡氏祠堂規劃設計、監造、因應計畫及工作報告書委託服務」計畫進行盤點、規劃設計及監造,並配合再利用方式分別提出8棟古蹟之因應計畫,整合為小型之修繕計畫。

怡穀堂修復後實景

怡穀堂局部修復工程

怡穀堂約建於清道光20年間,曾為蔡獻臣書齋,民國元年(1912),由蔡氏宗親共同籌設私立瓊林小學籌設,民國2年(1913)開始運作,民國17年(1928)抗戰勝利後,蔡氏宗親再度結合村民與僑居外地宗親籌設創建瓊山小學,仍舊以怡穀堂為校址,瓊山小學一直運作至民國26年(1937)。民國41年(1952)國軍來金,怡穀堂被徵做國軍師辦公室,至民國46年(1957)建物壞損才遷出。 怡穀堂昔為書齋或私塾,在使用機能上異於寺廟或民宅,故在配置上獨樹一格,為瓊林村內頗具特色的建築。建築規模以中間圍牆區隔上(正向院落)、下(倒向院落)二對看之「合院式院落」建築,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牆體汙損、灰作裂縫空鼓、地坪尺磚破損與下陷、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此次修繕內容包含: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牆體面灰重作、門扇及木格柵檢修(含單彩重作),以及安裝消防、監視及廣播設備。 怡穀堂於民國108年(2019)11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09年(2020)9月完成修復,修復後活化再利用規劃以學堂實境空間、瓊林聚落及怡榖堂發展史、金門文化資產保存展示、族譜展示、坑道出口展示為主,另設有特展空間。並納入展示功能,於室內空間增設展櫃、展板、講桌及長凳等可移動的展示設施。
蔡氏家廟修復後外觀

蔡氏家廟(大宗)局部修復工程

瓊林蔡氏家廟,俗稱「大宗」,本為始祖十七郎公所居之地,始祖結草而居,前有池塘,而後子孫發達,建成公廳(祖廳)以安置祖先牌位,遂成為蔡氏家廟。 蔡氏家廟(大宗)位在瓊林村中心,建築規模為「兩進式」建築,仍維持清乾隆35年(1770)建造時樣貌,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屋面瓦作斷裂、牆體汙損及灰作裂縫空鼓、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脊裂縫修補、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牆體面灰重作、木格柵檢修(含單彩重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 蔡氏家廟於民國109年(2020)8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2月完成修復,修復後仍作為宗祠使用。
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拜廊修復後

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一,前二進屬六世,後一進為十世,並於翼廊設有出入口,以示二座宗祠。 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落」建築,第一進不具開間型式,外觀採凹壽式,次間為開放戶外空間,僅能稱為頭門的轉換型式,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屋脊裂縫、牆體汙損、灰作裂縫空鼓、地坪尺磚磨損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脊裂縫修補、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牆體面灰重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 新倉下二房六世與十世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12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5月完成修復,修復後仍作為宗祠使用。
前庭房六世宗祠拜廊修復後

前庭房六世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前庭房六世宗祠位於坑墘甲交界處附近,與瓊林內其他宗祠相比,前庭六世宗祠外觀較為樸素,屋面未採用代表功名官職的筒瓦,而是採用一般的平瓦,建築牆規門也沒有繁複裝飾,只有一塊「六氏宗祠」的門額。 前庭房六世宗祠建築規模為「一落雙廊」建築,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牆體汙損、灰作空鼓、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及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牆體面灰重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含披麻捉灰)。 前庭房六世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12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5月完成修復,修復後仍作為宗祠使用。
坑墘房六世宗祠拜郎立面修復後

坑墘房六世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坑墘房六世宗祠又稱「六世竹溪公宗祠」,建築規模為「一落雙廊」建築,以正殿、翼廊及圍牆門所環繞而成,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其中石材部分除一般常見的花崗石,部分牆基採用本地產的痲瘋石(俗稱米香石)砌作而成。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屋脊裂縫、牆體汙損、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脊裂縫修補、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含披麻捉灰)。 坑墘房六世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8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2月完成修復,修復後為老人會館之機能使用。
大厝房十世宗祠立面修復後

大厝房十世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大厝房十世宗祠堂為「十世伯崖」,位在蔡氏家廟(大宗)左側,前廣場與家廟相連,形成完整寬廣的戶外空間。大厝房十世宗祠內所懸掛「畫像功臣」直額(又名聖旨牌)及大厝房內裔孫們努力求取功名所獲的十二塊匾額,說明瓊林蔡家大厝房文治武功之盛。 大厝房十世宗祠建築規模為「兩進式」建築,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牆面灰作空鼓及裂縫、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及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桁檢修、牆體面灰重作、木格柵檢修(含單彩重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 大厝房十世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12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5月完成修復,修復後仍作為宗祠使用,遇春、秋二祭時,大厝房十世宗祠將會作為蔡氏祭祖儀式的準備場所。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立面修復後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是瓊林七座八祠中唯一留有興建碑記的宗祠,其碑文由開澎進士蔡延蘭於清道光23年(1843)北上赴京趕考時,順道歸省祖墳所記,碑文中記載宗祠興建緣由、過程及經費來源,對宗祠歷史發展過程記錄極為重要。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落」建築,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一,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屋脊裂縫、牆體汙損、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脊裂縫修補、屋桁檢修、牆體勾縫剝落修補、木格柵檢修(含單彩重作)、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8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2月完成修復,修復後宗祠空間以新倉上二房十一世派下裔孫上香為主,一年兩度提供為大宗祭祖後食頭活動使用,也開放少數遊客自由參訪。
藩伯宗祠拜廊修復後

藩伯宗祠局部修復工程

蔡氏十六世蔡守愚在明萬曆年間官拜雲南左布政,而藩伯是布政使的通稱,因此瓊林人又將「藩伯宗祠」稱為「布政祖厝」。民國38年(1949)後被軍隊徵借為倉庫使用,民國64年(1975)建築壞損有倒塌之虞,房內子孫發起捐款重建。 藩伯宗祠位建築規模為「兩進式」建築,山門門扇為御賜全紅門,俗稱「一片紅」為其特色。建築構造採磚木混合構造,使用材料以石、磚、木為主。 本次修復前現況壞損包括牆體汙損、地坪尺磚磨損與白華、木構件劣化及木構件單彩汙損剝落等,屬材料自然老化或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劣化,並無結構安全之疑慮,故本次修繕內容包含:屋桁檢修、木構件單彩去除重作。 藩伯宗祠於民國109年(2020)12月進行前述局部修繕工程,民國110年(2021)5月完成修復,修復後仍作為宗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