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故事館

為了讓發生在臺灣島上關鍵的歷史且影響臺灣甚為深遠的「牡丹社事件」能被清楚解讀,使臺灣文化的主體性得以彰顯,以歷史場域再造精神為核心,重塑在地情感,再現牡丹社事件與在地的連結,也讓民眾了解這造就族群、歷史與多元文化衝擊的臺灣史縮影,以現有場地規劃「牡丹社事件」營運與服務系統,規劃串聯成為一個戶外博物館的概念,並透過故事館故事解說導覽來詮釋推廣本歷史場域。結合在地社團、機構推廣「牡丹社事件」歷史教育及相關文化資產保存。

牡丹社事件故事館

牡丹社事件故事館展覽與多媒體建置

屏東縣政府與牡丹鄉公所透過「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採用AR科技、虛擬實境導覽,在牡丹水庫旁打造「牡丹社故事館」,帶領民眾了解當地排灣族原住民生活,身歷其境感受19世紀臺灣歷史與國際社會交會關鍵時刻。 展區一樓規劃「牡丹社事件」解說、展示區及史料室,將設計空間意象並設置數位及平面資訊展版、示意模型及視聽設備。除了與文物陳列館結合開放予民眾參觀,結合居民、地方文史工作者、社區文化志工等在地民間力量進行導覽、服務以永續經營,並可串連週邊觀光景點及延伸至牡丹社事件歷史場域點等生態、文化觀光動線。
牡丹社事件圖文主題展-版權-屏東文資所

牡丹社事件-圖文主題展規劃設計與活動體驗

《暴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圖文展》 展覽於屏東演武展出,展覽規劃自取材自屏東縣政府出版品《風、葛藤、:牡丹社事件漫畫書,敘述發生於1871至1874年間所發生的牡丹社事件精選內容。牡丹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在救助了球船難漂民之後,因語言障礙產生誤會而導致的流血衝,但卻因時代因素演變為台灣、日本及清國的政治角力介入。 《暴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漫畫書由屏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並經由牡丹社後裔、牡丹國小高加馨老師審定,依據歷史脈絡將主要展區分為 : A區 : 引誤會誤殺琉球人。 B區 : 西鄉從道領侵臺。 C區 : 沈葆與日談判。 D區 : 日撤台,清國建恆春城及鵝鑾鼻燈塔四個歷史節點。 展覽風格以大眾文化中受民眾喜愛、親近度極高的漫畫作為敘事的創作媒介,將史實之人物、事件以漫畫的形式展現,展場外設漫畫打卡牆,場內思牆、Q&A問題及書中衍伸的臺灣熱的科普知識等,使觀者能用現實觀照的方式,快速地讀取漫畫書中的精彩片段。此外,於具日治時期歷史建物屏東演武場打造具教育性、互動性、設計性之再現歷史展覽,讓歷史更易親近、理解之餘也別具意義。
《暴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版權-屏東文資所

故事行銷圖文書出版計畫

牡丹社事件結合了「琉球漂民事件」,以及「日本侵臺」兩起事件的一連串事故與政治角力;其中排灣族人在救助了琉球漂民之後,卻因語言障礙產生誤會,導致衝突,更是整起事件的關鍵。這本漫畫,盡量採取「臺灣人」(原住民、漢人)觀點,在史實中穿插有趣的虛構情節,希望能讓嚴肅的歷史變得容易親近。期待以漫畫輕鬆閱讀的形式,讓讀者得以理解牡丹社事件背後複雜的歷史背景,並一窺當時恆春半島各部族的生活樣貌。 書籍介紹: 1871年,來自琉球宮古島的納貢船,因遭遇颱風而漂流至排灣族領地──恆春半島東岸的八瑤灣。基於1867年羅妹號事件(即《斯卡羅》的事件) ),大頭目卓篤篤與美國領事李仙得承認南岬之盟,遭難的琉球漂民被高士佛社所收留。族人們提供清水與食物,並讓漂民們在部落過夜。然而因語言不通導致誤會,漂民於當夜倉皇綁架;族人們發現後,擔心這些琉球人是間諜,會帶外人來搶劫部落,於是追捕獵殺。最後66位琉球漂民,有54位喪命於高士佛社人,並被隨後到來的牡丹社族人獵取人頭…… 1874年在海峽的另一端,日本甫進入明治維新,國家迅速現代化、迫切強盛的同時,因為藩置縣,被剝奪了剝奪的舊士族他們,不滿也逐日加深。而琉球漂民的遇難,正好給了國政壓力緩衝的出口。明治七年,原因保護本身人民、懲罰番民,西鄉從道率兵出征台灣。 這一役,原住民詳情因為恐慌迅速失去了許多精銳的士兵。同樣是搬運役後,到底視台灣東南為「無主番界」的清廷,才設縣,積極管理。牡丹社事件結合了「琉球漂民事件」,以及「日本侵台」兩起事件的一連串事故與政治角力;其中排灣族人在求助於琉球漂民之後,卻因語言障礙產生誤會,導致衝突,更是整起事件的關鍵。採取「臺灣人」(原住民、漢人)觀點,在史實中穿插有趣的情節虛構,希望能夠讓歷史變得容易親近。期待以漫畫輕鬆閱讀的形式,讓能夠理解牡丹社事件背後讀者復雜的歷史背景,並一睹當時恆春半島各族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