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古戰場

沿199號縣道進入牡丹鄉,隨即映入眼簾的便是壯麗的石門峽,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排灣語稱為「macacukes」,有相互支撐之意,另引申出抵禦外侮之意涵。石門古戰場,山勢巍峨,地形險要,由北側的石門山及南側的五重溪山夾峙而成的斷崖絕壁,狀似門戶,故稱為石門。這裡就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的古戰場,寫下臺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阿祿古父子意象

阿祿古父子意象

明治7年(1874),日本以琉球漂民遭害為藉口,派遣軍士三千餘人進軍南臺灣瑯嶠地區;同年5月22日,牡丹群社(sinvaudjan、tjaljunay及tjakudrakudral)及高士佛社(kuskus)族人,倚石門天險抵禦日軍的攻勢,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戰役中牡丹社kavulunggan頭目家aruqu父子等多名原住民佔士奮戰而亡,成功阻止日軍的進攻,史稱「石門之役」。 「牡丹社aruqu頭目父子像」由牡丹村原住民華恆明、華伊達父女繪圖設計,以花崗石雕刻製作而成,設置於牡丹鄉「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以紀念本地排灣族人勇敢捍衛家園的堅定與誓死抵禦外海的不朽精神。
石門古戰場步道

石門古戰場步道

石門古戰場步道全長370公尺,民國108—109年(2019—2020)完成延續第1期已完成之步道修建計130公尺及觀景平臺及節點廣場景觀改善之工項,賡續辦理石門古戰場歷史現場步道計畫二期,延伸步道90公尺至四重溪堤坊端,以完成石門古戰場四重溪河岸人行步道,搭配解說牌及智慧導覽解說,增加步道使用效益,提供遊客對牡丹社事件了解與認識。再藉由150公尺步道整修計畫,將石門古戰場地區「紀念碑區」、「石門峽谷」及「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等3個部分整合連結,並透過適當的指示牌引導,解說牌的設置,讓民眾能親近歷史景觀設施,導引民眾瞭解這段歷史背景,亦能增進民眾前往探訪的興趣與意願。
西鄉都督遺跡紀念碑整理後

西鄉都督遺跡紀念碑

明治7年(1874)日本以琉球宮古島船民漂流至八瑤灣遭到排灣族高士佛社出草事件討番為名,派兵於琅嶠龜山(現為車城鄉後灣村龜山沿岸)登陸,由都督西鄉從道率領日軍攻打牡丹社,於石門(西邊虱母山與東側五重溪山處)與牡丹社原住民交戰,隨後發生的戰爭行為歷史稱為牡丹社事件,昭和10年(1935)日人為紀念該事件,於此興建「西鄉都督遺蹟記念碑」。臺灣光復後,屏東縣首任縣長以日本立碑有辱國風,將碑文改題「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牡丹鄉公所於民國108—109年(2019—2022)針對碑體及周邊環境進行整理,並依據歷史資料還原碑上字體。
忠魂碑清洗除苔後

忠魂碑

明治7年(1874)日本以討番為名派兵於琅嶠龜山(現為車城鄉後灣村龜山沿岸)登陸,由日軍西鄉都督率領攻打牡丹社,於此石門(西邊虱母山與東側五重溪山處)與牡丹社原住民交戰,隨後發生牡丹社事件,昭和10年(1935)日人為紀念該事件,於此興建「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並於另一山坡一側設立「征蕃役戰死病歿忠魂碑」以資紀念參戰陣亡之日籍將士。 現忠魂碑原碑已失,僅剩底座,牡丹鄉公所於民國108—109年(2019—2022)針對碑體及周邊環境進行整理,並清理雜草、除苔等工作,並持續找尋遺失之原碑。
石門古戰場步道走讀活動

石門古戰場步道走讀活動

為避免與「屏東縣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暨史蹟石門古戰場紀念碑設置計畫」名稱重複,原定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更改為實際配合石門古戰場步道辦理之走讀活動。石門古戰場作為牡丹社事件最重要一場戰役,於民國112年(2023)9月15日公告為縣定史蹟,歷史意義重大。為利推廣重要歷史意義,將於民國 113 年(2024)5月22日,結合轄內部落、中小學校或民間社團,辦理古謠傳唱、古道歷史探索走讀等活動,俾利恆春半島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紀念並彰顯石門古戰場史蹟歷史意義。
石門古戰場步道整修

石門古戰場步道整修

全長370公尺,延續第一期及第二期已完成之步道修建及觀景平台及節點廣場景觀改善之工項完成石門古戰場四重溪河岸人行步道,搭配解說牌及智慧導覽解說,增加步道使用效益, 提供遊客對牡丹社事件了解與認識。本次藉由 150 公尺步道整修計畫,將石門古戰場地區「紀念碑區」、「石門峽谷」及「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等 3 個部分整合連結,並透過適當的指示牌引導,解說牌的設置,讓民眾能親近歷史景觀設施,導引民眾瞭解這段歷史背景,亦能增進民眾前往探訪的興趣與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