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鄉南排灣石板家屋

牡丹鄉位於屏東縣東南方恆春半島的東北部,西接車城鄉,南鄰滿州鄉,北 鄰獅子鄉、枋山鄉與臺東縣達仁鄉接壤,東倚中央山脈。三面環山,主要地形有平原、丘陵、台地及海岸等。為屏東縣內8個原住民鄉鎮中,地理區位最南的一個,其中族群包含排灣族巴利澤敖群及斯卡羅群、海岸阿美族、馬卡道族及閩粵籍漢族群等。在日治時期之前,被視為瑯嶠十八社之下十八社群,聚落主要分布於楓港溪以南的地區,日治時期正式劃分成頂茄芝萊、外茄芝萊、牡丹、中社、女仍、高士佛、竹社、四林格等八社,國府時期迄今的行政區則劃分為石門、牡丹、東源、旭海、高士以及四林等六個村。

牡丹鄉轄區調研,版權-屏東文資所

牡丹鄉轄區舊社調查研究

一、調查研究本鄉牡丹社事件歷史場域相關事件古道、舊社與石板屋遺址,保 存本鄉人文歷史遺跡,建立本鄉牡丹社事件歷史文化之文獻史料。 二、進行牡丹鄉區域內族群傳說與口述之歷史遷移之石板屋舊社調查盤點。 三、 透過文獻及地圖比對列出牡丹社事件相關舊社位址,探討牡丹鄉舊社聚落 脈絡及發展淵源。 一、調查研究本鄉牡丹社事件歷史場域相關事件古道、舊社與石板屋遺址,保 存本鄉人文歷史遺跡,建立本鄉牡丹社事件歷史文化之文獻史料。 二、進行牡丹鄉區域內族群傳說與口述之歷史遷移之石板屋舊社調查盤點。 三、 透過文獻及地圖比對列出牡丹社事件相關舊社位址,探討牡丹鄉舊社聚落 脈絡及發展淵源。 四、 培訓本鄉族人對在地遺址研究調查認識,強化部落對文化資產維護知能。 五、 分析本鄉傳統石板屋空間分布及建築特徵提供本鄉未來規劃南排灣家屋建 構重現之文獻資料。
南排灣石板家屋調研,版權-屏東文資所

牡丹鄉111年南排灣石板家屋建構與技術調查研究

一、 完成牡丹鄉及南排灣石板家屋之建築房舍結構、建築特徵、工藝技術及對自然資源的運用方式之調查。 二、完成牡丹鄉各部落耆老對南排灣石板家屋建築結構及工藝技術的文化記憶及傳統知識。 三、完成牡丹鄉及南排灣石板家屋之建築房舍結構、建築特徵及工藝技術圖說記錄及進行分析研究。
龜甲屋遺構(獅子鄉公所)

獅子鄉南排灣舊社傳統石板家屋(龜甲屋)構築技術調查

長期以來,排灣族群的傳統建築,以北群的石板造家屋最為世人所知。然而南群的傳統建築,其實迥異於北群的石板屋,採用木構造、茅葺頂,依其所屬群體被學界稱為「內文式家屋」,或依其屋頂形似烏龜背甲而稱為「龜甲屋」。留存在舊社的木造傳統家屋,亦因缺乏日常的維護與修繕而傾頹。為更進一步了解內文式家屋(龜甲屋)的建築技術及其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智慧,自民國110年(2021)起,獅子鄉公所首先展開對於舊社遺址定位的調查,而後接續建築技術的調查工作。 並透過本計畫將文獻與調查所得擇錄具有共通性的工序、工項、材料、工法以圖解的方式繪製集結,並收錄耆老們記憶中與建築相關的族語詞彙,彙集成冊,以提供南排灣族人或相關研究人員參考對照,亦可作為有志者的入門資料。
地景踏查(獅子鄉公所)

獅子鄉古道舊社調查暨文化田野調查人才培訓案

本計畫奠基1.0計畫(民國107-109年)及2.0計畫(民國110-111年)之執行成果,針對牡丹社事件發生時關鍵性石板屋舊社遺址進行實地勘查,由專家學者與部落族人協力深化調查研究。本次研究以射不力(sapediq)群為主軸,透過史料文獻蒐集、耆老訪談、系譜調查、文史工作坊等方式建置舊社文史資料,試圖重建當代獅子鄉排灣族人對於日治時期與戰後發展途徑與變遷,並透過當地族人之集體記憶,建立基礎,持續追溯、找回屬於sapediq的文化底蘊。 獅子鄉公所對於鄉舊社進行多年調查後的成果,奠定了本次針對舊社調查-Pasumaq 巴士墨社(含牡丹路社)、Supau 草埔後社及 Singlu 家新路社良好的起始點,除了將舊社歷史文化做進一步的整合與延伸外,更培養部落族人對於舊社的情感、建立部落族人對自我文化資產的知識能力與維護意識及拉近族人對於歷史文化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