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期修復建物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於四期所修復的建築物包含1號、53號至56號等5棟歷史建築,除提升服務機能外,更透過修復結合廣場活動亦可形成舊廠房連結。此區活化再利用依園區現階段定位,規劃為環境劇場、展演實驗場及其他展演文創之彈性空間。

修復成果一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53號歷史建築

53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主要係為木材剝皮機放置空間,中興紙廠採以機械方式使用「磨擦式圓筒剝皮機」進行剝皮作業,其利用木材本體與木材相互的摩擦作用以進行木材剝皮。此棟建築因牆體損壞嚴重,內部鋼筋外露,結構體及管道遭植物根系入侵寄生,目前除有部分建物結構體之外,亦保留過去剝皮機之機具構體、馬達底座以及沉澱池溝槽。此次修復內容係將既有柱子、樑、牆面及樓板粉刷層維持既有殘跡面貌,除柱子、樑及牆面如有鋼筋外露狀況一律採用鋼筋鏽蝕混凝土補修工法,其餘狀況依各部分對應修復工法。
修復成果一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54號歷史建築

54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是舊R.G.P放置處,R.G.P.全名為Refiner Ground Pulp意即「精碎木漿」。過去將原木以迴轉砥輪的側面磨成的木漿稱為G.P.漿;因用精碎機(Refiner)而故稱之。優點是可以處理一般G.P.漿的粗渣。為放置接收化學紙漿前段設備的廠房,木料經過裁切與去皮後,先送到削木室進行加工,將木料加工成碎木屑,最後再以輸送帶送至磨木機室(新、舊R.G.P.)將木頭用磨石磨成製漿原料。此建物外觀可見多處牆面出現大面積不規則破損情形,牆體、樑、柱皆有保護層剝落鋼筋外露之現象,為結構性損壞最嚴重的問題。現場空間地坪上留有機具安裝之底座及槽筒管道、留設開口等相關遺構設施裝設痕跡。此次修復內容因建物外牆一方面因現況粉刷層剝落風化嚴重及磚砌牆面變形外露損毀,另一方面在過去立面開口部分,多以磚砌式牆面工法進行修補,造成與原混凝土牆面交界處產生裂縫及滲水嚴重之情形,修復原則上希望可以維持正面開口之痕跡與延續未來使用耐久性,採用開口處維持現況修復與其他部分牆面粉刷層依原牆面材料新作粉光的方式進行修復。
修復成果一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55號歷史建築

55號歷史建築於日治時期興建,使原先的削片機房(備料工廠備木室),過往化學木漿的製造,為求蒸解液浸透效果良好,均一之蒸煮,須將木材削成大小、厚度一致的木片。55號歷史建築原為五開間,內設有兩座削片機小台的為36inch、大台的64inch執行削片作業。此建物屋頂、牆體嚴重毀損、結構體遭植物寄生,現場留有過去削片機馬達基座。此次修復內容係將既有柱子、樑、牆面及樓板粉刷層維持既有殘跡面貌,除柱子、樑及牆面如有鋼筋外露狀況一律採用鋼筋鏽蝕混凝土補修工法,其餘狀況依各部分對應修復工法。
修復成果一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56號歷史建築

56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是新R.G.P放置處,為了提升54號舊R.G.P.效能及產量,因此加大原有54號舊R.G.P.的馬達動力至2500匹,也因為加大馬力相對的相關設備也因此跟著變更,在一系列的系統設備增改設的情況下,原有54號舊R.G.P.的空間不敷使用,因此增建56號新R.G.P.,配置四庫式磨木機2部,將木材磨成紙漿後再經過精鍊過程,纖維更為細緻,可提高紙張的品質,當時可日產7.5噸木漿。此建物室外外大型槽體端部及正立面牆體有較嚴重之破損情況外,其餘部位大致仍維持完整之形貌,現場留有過去R.G.P機具底座,以及各式馬達底座。由於此棟建物現況保存較為完整,僅針對損毀之部位進行修復,其他外牆則保持現況之完整性,外牆之外之內牆面粉刷層全面重新施作,一樓樓地板重新施作,其餘樓層樓板、柱、樑、天花粉刷層維持舊有,局部遇有較嚴重損害再將其粉刷層打除,並依各部分對應工法修復,外牆、樓板、柱、樑有鋼筋鏽蝕部分須採用鋼筋鏽蝕混凝土補修工法施作。室內因應未來空調及機電需求,適當預留管線及電源設備,窗戶損毀部分依再利用設計原則新作、以維持室內之氣密性。
修復成果一隅(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1號歷史建築

1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當時是作為倉庫使用,此建物柱樑結構保存狀況良好,牆面局部及平屋頂下緣有明顯水漬與微生物寄生痕跡,其建物局部窗扇遺失,南側窗扇則以磚牆封實。由於此棟建物現況保存較為完整,僅針對損毀之部位進行修復,其他外牆則保持現況之完整性,外牆之外之內牆面粉刷層全面重新施作,一樓樓地板重新施作,其餘樓層樓板、柱、樑、天花粉刷層維持舊有,局部遇有較嚴重損害再將其粉刷層打除,並依各部分對應工法修復,外牆、樓板、柱、樑有鋼筋鏽蝕部分須採用鋼筋鏽蝕混凝土補修工法施作。室內因應未來空調及機電需求,適當預留管線及電源設備,窗戶損毀部分依再利用設計原則新作、以維持室內之氣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