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期修復建物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五期修復第46號至48號、50號至52號等6棟歷史建築,於民國110年(2021)08月02日開工至民國112年(2023)12月14日完成修復,本園區是作為宜蘭文化創意的實驗場域及文化觀光旗艦基地,全區發展定位為「綠色文創生活美學」、「歷史保存紙業、林業」及「產業育成」,並以「Cradle to cradle」為概念,創造自然稟賦、設計能量、文創能量、綠領產業等四要素跨界共創容器的目的型文創研發體驗園區,修復後之第46號至48號建物將作為「宜蘭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展示空間」,第50、51號建物規劃為展演中心。

修復後

46號歷史建築

46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作為成品倉庫使用,整體建築物為RC梁柱系統,柱體結構有混凝土破損鋼筋外露情形;樑結構則保存完整,保留原牆面構造之孔洞;建物多數立面外牆採鐵皮架設;屋架桁架保存大致完整,惟一座已倒塌且拉桿掉落;其餘未有大面積損壞情形,本次主要修復建築物本體,後續再利用將作為「宜蘭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展示空間」。
修復後

47號歷史建築

47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原為切紙機房,後期改為成品倉庫使用,柱體結構保存良好,部分表層混凝土及粉刷剝落;樑結構亦保存良好,有表層粉刷及漆面剝落情形;屋頂部分為RC構造,因面層防水層脆化,滲漏水造成內部產生壁癌;屋頂邊緣有鋼筋裸露狀態;門窗金屬物件有生鏽情形、木作部分則有破損狀況;整體建築物保存完整,本次主要修復建築物本體,後續再利用將作為「宜蘭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展示空間」。
內部修復後

48號歷史建築

48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作為成品倉庫使用,整體建築物為RC梁柱系統,柱體結構有混凝土破損剝落情形;樑結構則保存完整,但表面有壁癌;建物內部牆面因屋頂滲水關係,水漬及壁癌狀況較為嚴重;屋頂部分因表面防水層脆化,水泥膨鼓碎裂,露出結構層,邊緣鋼筋裸露,北向月台屋頂有榕樹生長情形;另外屋頂天花壁癌嚴重,部分會漏水;整體建築物保存完整,本次主要修復建築物本體,後續再利用將作為「宜蘭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展示空間」。
內部修復中

50號歷史建築

50號歷史建築於日治時期,民國26年(1937)興建完成,為氣罐室,又稱鍋爐室,於紙廠創建初期設置,負責生產工場內機器所需的蒸汽,如蒸解室、篩選室、漂白室、打漿室與抄紙室等,為廠內動力的來源。另有三座水井,推測部分提供鍋爐所需的用水。整體建築物主要以磚造RC建成,共有2層樓,依據建築物損壞狀況,2樓柱體結構因當初卸載機具時破壞牆面關係,致損毀嚴重,1樓部分則狀況良好;樑結構鋼筋皆有裸露情形,損壞鏽蝕較為嚴重;屋架部分,因為鋼構材料,鏽蝕嚴重且有變形情形;屋頂則有水泥剝落,鋼筋鏽蝕脆化情形;整體建築物損壞較為嚴重,本次主要修復建築物本體,因屋頂桁架損壞嚴重,尚需要評估其修復方式,待修復完成將作為展演空間。
內部修復中

51號歷史建築

51號歷史建築為戰後興建,作為受電室使用,緊鄰汽罐室(鍋爐室),因需求增加,分為2次興建,第1次興建規模長29公尺,寬11公尺,挑高7.3公尺,部分設有兩層空間作為辦公室及材料存放室,挑高的空間則作為受電室,地面尚保存排水管道;第2次於受電室西側增建規模長16公尺,寬5公尺之挑高空間。整體建築物主要以磚造RC建成,柱體結構狀態尚屬良好;樑結構有水漬、壁癌、面漆剝落等情形;內牆與50號歷史建築交接處有榕樹生根,且有壁癌、水漬等情形;屋頂部分有新舊交接處滲水、木作天花塌陷等;整體建築物算是保存完整,本次主要修復建築物本體,因與50號歷史建築相連,目前尚未修復完成,待修復完成後將作為展演空間。
52號歷史建築修復後外觀

52號歷史建築

52號歷史建築於戰後興建,作為電器室使用,建築物狀態良好,考量該建物位置及因應中興文化創意園區遊客需求,修復後改建為公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