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北港舊登記所

臺灣最早的土地登記官方機構,成立於日治時期明治年間,是當時首批成立的21處登記所機構之一,隸屬於地方法院管轄,明治38年(1905)設置時,隸屬臺南地方法院所管轄,初期選定北港朝天宮媽祖廟作為辦公處所,直至明治42年(1909)辦公廳舍(本棟建築)竣工落成遷入,大正9年(1920),北港登記所更改為「北港出張所」,戰後又更名為「北港地政事務所」,民國39年(1950)北港地政事務所搬遷後,曾轉作北港地政事務所的地籍倉庫、救國團辦公室、地政事務所職員宿舍,最後於民國107年(2018)完成基礎調查暨修復再利用規劃設計,民國110年(2021)完成修復工程,修復工程期間更通過登錄為歷史建築。

北港舊登記所修復後現況

北港舊登記所修復工程

北港舊登記所為一層樓日式磚木構造建築,下方屬於磚造牆體,上方為傳統洋式木造屋架,上方蓋日式屋面瓦,建物後側設置附屬廊道與便所,外觀為非對稱中軸門廊立面。修復前因閒置已久,空間雜亂,空地堆置許多廢棄材料或家具;立面與原先最大改變為黑瓦屋頂佚失,無設置天溝落水管,後期屋瓦置換為紅色金屬鐵皮,屋面上裝設六處不鏽鋼金屬仿製鬼瓦,牆面部分門窗改為鋁窗,以及其他如木構件脫落變形、鐵件生鏽脆化等情況。 室內空間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原登記所辦公室,另一部分為存放地籍資料的地籍倉庫,後側半戶外廊道則成為增建的房間。正廳櫃臺、門柱、廊柱木構件皆已嚴重腐朽,牆面混凝土剝落,後門門扇佚失。倉庫窗戶木構件腐朽、毀損脫落,無法開啟,窗戶玻璃破損佚失。牆體為白灰壁,現況白灰壁層剝落嚴重,紅磚體外露。檔案木櫃脫漆,格板受損,櫃體鬆脫。後廊與便所板牆脫落,露出小舞壁,小舞竹及土壁毀損佚失嚴重,天花木構件有嚴重雨水滲漏。 建築修復以原廳舍風貌進行修復,登記所空間最重要的文化形式—倉庫,也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修復內容大致包含增建物拆除、屋頂、天井新作、木構架、門窗工程仿作、地坪、後廊與廁所、景觀的整修。其中原計畫以現代金屬瓦作屋頂修復,然因經調查確認原始屋頂為黑瓦屋頂,且修復過程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遵照文化資產修復原則,與在地人士討論後,決議調整以黑瓦作修復。為了增進大眾對本區歷史建築的了解,於民國109年(2020)9月19日辦理一場闡述北港舊登記所、官舍的特質與修復工法之專題講座即修復基地之工地現場展。 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完成,活化再利用為「北港行旅服務中心」。周一至周日09:00-17:30提供遊客在地旅遊資訊與交通路況。並參加由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主辦的建築園冶獎,獲頒2022建築園冶獎公共建築景觀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