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百年無形文化傳承

以北港媽祖文化為主軸,將北港地區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採用「保存與記錄」、「傳習」、「推廣」、「整備計畫」四種方式進行。保存與記錄的相關資料作為推廣和傳承的基礎資料。「傳習」與「推廣」的工作事項相互配合,藝師與藝陣在精進技術的同時,為了保留與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將自身所擁有的技術進行推廣與教育為一重要議題。而藝師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或表演的同時,也需要舞臺向大眾展現自己的才華、與民眾互動。因此透過規劃之推廣活動,將可讓藝師展現平時創作的作品或是技術,同時也面對大眾進行推廣教育。

雲林台語繪本—報馬仔 影片

報馬仔繪本

報馬仔亦稱探仔馬,簡意就是探路、報信,報馬仔是媽祖的駕前先鋒,於出巡期間沿路敲鑼,以此告知信眾遶境隊伍的到來。除了探路外,遇到沿途有居民觸犯禁忌,得需通知避開,以及告知居民準備香案迎轎。身穿藍衣、頭戴帽子的報馬仔所穿服飾其實深具含意,寓意著媽祖「知足、長善、感恩、惜福」的四大精神,每個物件都有其特殊意義存在。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報馬仔故事而出版本繪本。
 北港地區傳統陣頭之調研—北港如性振玄堂八家將(黃偉強提供)

北港地區傳統陣頭與北港進香之調查、縣定民俗:北港進香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北港進香與北港藝師專書出版

「北港迓媽祖」活動於民國99年(2010)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另北港進香年也於民國106年(2017)公告為雲林縣定民俗,北港鎮內眾多陣頭及藝閣和進香文化為雲林縣北港地區重要的文化資財。有鑑於此,不僅針對北港地區及鄰近地區陣頭進行盤點及普查,並建構北港進香的保存維護計畫,更依前述調查結果出版專書。 「陣頭」一詞隨時代與社會文化變遷衍生不同的的涵義,本計畫所稱之「傳統陣頭」乃是以業餘、子弟、非商業性質特團形式經營。北港鎮傳統陣頭盤點結果,計有39團現今仍持續作,包含獅陣、龍陣、神將、童仔、北管、南管、西樂、開路鼓、哨角、彌勒團、真人藝閣等眾多團體,鄰近地區褒忠鄉、元長鄉、水林鄉、口湖鄉、四湖鄉則共有28團,綜觀來說,以獅陣數量最豐富,共16團。從本次普查作業發現,由於陣頭的性質與榮耀神明有關,因此其興盛與傳承跟信仰空間有無辦理民宿活動有關。本次調查最多陣頭傳承者,與每年辦理北港迓媽祖活動有密切關係,相反的,人口凋零、廟會活動不如從前頻繁的四湖、口湖地區,陣頭活動則較為式微。 北港朝天宮大約在乾隆年間就有廟宇前往進香的活動,根據已知最早文獻紀錄,即在道光10年(1830)此地區即已十分盛行進香活動,甚至成為臺灣媽祖分靈最多且最廣的媽祖廟。從歷史性、反映地方社會特色等可知北港進香富含高度文化資產價值,因此藉由本次調查研究進而規劃保存維護機制。北港朝天宮對於進香儀式和進香技術保存良好,其中「糊火缸」技術更僅可於白沙屯拱天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時見到。此外,進香文物和相關藝術創作也相當豐富,並且持續蒐集中。除了宮廟本身,地方團體(協會、文史工作者)也從文化、歷史、商業等角度,與北港朝天宮形成緊密的互動關係。由於進香的維持仰賴香客與進香團對進香中心的信任與信仰,因此如何提高進香客進香意願,增加進香客對進香文化的了解,將為進香習俗自發持續運作的關鍵,從學術研究、教育推廣、進香規劃的完善(住宿、交通、商圈),都有助於穩定北港朝天宮的進香能量。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專書:《北港進香:往返臺灣人心靈原鄉的宗教旅程》、《神工傳藝:雲林北港/傳統工藝職人》。
《匠新匠心》紀錄片宣傳影片 影片

北港藝師紀錄片製作與播映

以紀錄片方式,將技藝於北港之發展、製程及訓練過程、相關工具介紹、藝師生命史作影像紀錄。每位傳統藝師搭配一位新銳藝術家,以新生代藝術家的視野帶出傳統工藝/保存技術之美,以及傳統工藝師生命的不凡,每位藝師1集,每集約22—23分鐘。 《匠新匠心》記錄的對象包含:傳統表演藝術開路鼓樂保存者李春生、哨角製作技術保存者魏幼謙、燈籠工藝技術保存者林聰賢、小木作技術保存者蘇純亮,以及鑿花工藝技術保存者張旭輝。除了呈現5位北港傑出藝師工藝特殊獨到之處,也邀請新銳藝術家參與拍攝,包含在地深耕的藝術家:太日樂集張呈遠、蔦松藝術中學音樂科系主任范詠喨、享譽國際的服裝設計師江奕勳、建築師廖偉立、以及知名演員暨攝影師林予晞。希望藉由新舊藝術的相會,發揚北港作為百年藝鎮的文化底蘊與精神。
刺繡比賽決賽

大學共同創作計畫:北港刺繡傳習課程、文化資產元素創作競賽計畫

藉由「大學共同創作計畫」將無形文化資產帶入校園內,讓大學的學生能共同進行作品創作。希望無形文化資產能在大學內擦出新的火花,並且讓參與傳藝學院或共同創作計畫的藝師,成為無形文化資產推廣的重要中堅份子。 媒合北港在地藝師與藝陣與大專院校,進行共創計畫。補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執行,進行刺繡技藝的大學共創計畫以及課程敎授,兼具大學共創以及傳藝學院性質。 以北港百年藝鎮相關元素(工藝、陣頭、信仰)及將無形文化資產融入設計為核心,向大學生廣徵設計,舉辦服裝設計競賽。
北港五湖四海宴

北港五湖四海宴

五湖四海宴為北港地區近年來之定期展覽,活動時間多訂於每年中秋時節,目的為展現雲林縣傳統工藝之美。五湖四海宴之名取自北港朝天宮媽祖過爐儀式,以廚師辦桌的心情,將最好的料理呈現給媽祖,在這邊,則是將工藝作為料理,將最好的工藝呈現給媽祖和遊客欣賞。以蒐集藝師優良作品及邀集藝陣團體演出作為活動內容,邀集展演的作品多達百件,為北港藝師或藝陣曝光之重要平臺,作品種類包含木雕、粧佛、交趾陶、錫藝、剪黏、神偶、紙雕、彩繪、藝閣等北港的傳統藝術作品,種類與數量皆相關驚艷。藉由工藝作品的聯展以維護傳統工藝之保存,除了靜態展覽,更還有動態活動,DIY體驗、尋寶活動等,增加民眾的參與互動性。五湖四海宴從民國104年(2015)開始辦理,年年吸引眾多民眾參觀,民國109年(2020)參觀人次更達6,562人。
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宣傳影片 影片

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

2020北港百年藝鎮巡迴規劃設置案「神工傳藝」策展構想,是以「發現歷史再現歷史發揚臺灣精神」為主題設計,其宗旨以「在地人文、產業導入及永續發展」為概念。 為使北港藝師的光輝能夠走出雲林並受到其他縣市之矚目,規劃以介紹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北港進香等信仰衍生而出的陣頭、工藝、表演藝術為核心主軸,具體展品展示為輔助,建構出媽祖文化中各種藝術價值以及活動細節,呈現種多元面向的北港百年藝鎮風華,讓其他縣市的民眾能看見北港豐厚的文化底蘊。展覽邀請「蕭青陽工作室」—大俠「蕭青陽」老師擔任策展人,分別於北中南合計舉辦4場展覽。各場次展覽資訊如下: (1)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 4月11日至4月29日於北港文化中心。 (2)臺中場:民國109年(2020) 6月13日至7月22日於文化資產園區。 (3)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 8月13日至8月26日於華山文創園區。 (4)高雄場:民國109年(2020) 10月16日至12月27日於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義民廟計畫成果發表紀錄

北港鎮義民廟文物普查計畫

北港義民廟為雲林縣縣定古蹟,其成立與清代兩件抗官民變事件「林爽文事件」以及「戴潮春事件」有關。本次普查計畫針對廟本身的歷史沿革及廟內文物進行研究與檢視。義民廟於乾隆52年(1787)或翌年創建,中間歷經數次修建,本尊官服義民爺公像應為昭和5年(1930)時期的文物。加總其他文物發現北港義民廟文物高達41案,從寺廟文物種類來看,分成供像類文物8案、頌讚公告類8案、供器法器類11案、樂器類1案、家具擺飾類13案。其中,具有「一般古物」潛力價值之文物,有同治5年(1866)款義民香位牌、乾隆53年(1788)款大清皇恩寵賜旌義眾魂同塋、德化窯青花山水人物三柱足爐、以及日治時期以前官服義民爺公像。本計畫透過文物普查案,對北港寺廟文物認識來說具有示範性意義。本義民廟不僅與地方開發環環相扣,是先人開發過程中心靈撫慰,透過本研究也釐清義民廟現存文物與其歷史文化發展脈絡關係,也提供廟方文物後續保護、展示,以及文化資產指定工作,提供學術研究基礎。
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研究——《北港百年藝鎮再造歷史現場—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修護與專書出版計畫》 成果影片 影片

古笨港系列計畫

顏思齊在臺灣的據點,依《臺灣通史》載:「北港一名魍港,即今之笨港,地在雲林縣西」,認為在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顏思齊在臺灣的據點為現今雲林北港鎮、水林鄉一帶,為使顏思齊開臺史實的考證更有其說服力,透過「古笨港開發史與顏思齊論壇」一案,希冀能為古笨港地區歷史能留下實質論述資料。藉由論壇的形式,讓北港早期的歷史風貌可以更清晰被勾勒出來,讓討論的火花,激起民眾對於古笨港或者現今北港歷史的感知。論壇於民國109年(2020) 10月21日於北港文化中心辦理,共65人次參與。 「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修護與專書出版」計畫以林永村先生捐贈與雲林縣政府將近2萬件出土文物進行整理研究、修護及前期已執行之遺址計畫之專書出版。「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計畫成果特展」希望呈現「研究者」與「觀眾」之間的成果樣態,在展覽中透過展覽團隊還原研究的過程與思考,讓觀眾一同經歷一場歷史饗宴。運用古笨港地區常民文化的生活樣貌作展覽主軸,於展覽視覺呈現上,將運用木質、布料、紙質料等軟性物件作為展覽旁襯。使整體展出接近常民生活文化,而這些有機也是研究團隊經手時常用之物品,結合兩者特色做為主要展出調性。於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4日至11月22日辦理古笨港的座標─出土清代文物展;同年11月15日出版專書:《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並辦理記者會。
計畫專書封面

開路鼓樂、南北管陣頭調查研究及舊樂譜數位化與出版計畫

雲林縣北港鎮古稱笨港,17世紀即形成繁榮港口市鎮,加上媽祖廟朝天宮的香火鼎盛,子弟團的發展相當興盛多元。在過去興盛期,音樂戲曲的類型曾有南管、北管、十三腔、京戲、九甲戲、歌仔戲、廣東音樂等多元樂種。隨世代變遷,子弟團逐漸走向衰萎。所幸,直至今日有許多在地團體傳習,文藝活動持續傳承與復振。計畫以北港地區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金聲順開路鼓之調查研究、保存維護計畫」、「北港地區南、北管及舊樂譜進行調查研究」、「樂譜清冊建置、數位化」、「專書編印出版」,在保存南北管及舊樂譜之資料外,亦進行出版。後於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專書:《北港地區的傳統音樂在地歷史》,書內蒐羅樂譜南管339首,北管及其他946首、劇本81齣。
看見20位雲林在地瑰寶傳藝故事 雲林真正有影 影片

傳藝學院、校園工作坊推廣計畫

以傳統工藝「培養種子、傳習工藝、根植雲林」為宗旨,主要執行課程類群分三大部分: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校園工作坊。針對一般沒有工藝基礎但有興趣的民眾,慢慢累積對傳統工藝欣賞的能力;傳統工藝「初階課程」藉由短期的傳統技藝培育,由雲林在地工藝師帶領一般民眾或大專院、高中職或社區大學的學員傳承技法,讓傳統工藝一代一代延續,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進而培養成未來傳統工藝的創作者;「進階課程」則開放給稍有經驗或相關科系、產業的學員報名,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最後,將初階課程傳習班、進階課程傳習班所創作作品,統一在「北港工藝坊」中靜態展出。「校園工作坊」則是透過網路或行文各校開放雲林縣國高中小學生報名,以辦活動營隊的模式,透過三位藝師以上之工作坊、講座、體驗、課程…並實作學習創作,結業時由學員們完成作品,在「北港遊客中心」內外展出。計畫於民國108年(2019)10月至12月每週一下午14:00—18:00(共11週)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辦理基礎刺繡課程、進階刺繡課程,共30人次。民國109年(2020)3月至5月每週六(共12週)於虎尾溪社區大學、海線社區大學辦理雲林社區大學─基礎刺繡課程,共35人次。 「北港百年藝鎮藝師攝影暨校園工作坊」計畫透過舉辦以攝影為媒介,以工藝藝師及傳統工藝、保存技術等為攝影主題或題材的工作坊,讓學子們不僅能夠親見藝師和工藝,學習記錄無形文化資產,還能進一步推廣、宣揚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北港鎮有許多傳統工藝及無形文化資產皆圍繞著媽祖文化,雲林縣的宗教工藝師共有76位,其中北港地區佔了其中的30位,可見北港具有深厚的文化動能,但於文化傳承方面卻面臨失傳的現況。北港地區的傳統藝師年齡漸長,工藝手法繁複、收入不穩定、無展演機會等情況導致藝師們無再傳子弟,使這些無形文化資產逐漸消失於北港鎮。本次主題以「北港工藝職人為北港宮廟注入生命力」,每位藝師信手捻來、妙筆生花,展現百年傳承的好技藝。 至今,現透過當代手法傳薪傳新,吸引更多人關注並願意投入,再創百年藝陣風華。攝影展合計辦理2場次,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於北港大復戲院辦理,兩場合計參觀人數約5,000。另於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攝影集:《雲林有影:神手映像攝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