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

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為單棟木造宿舍,鄰近朝天宮後側位置以及北港舊登記所,於明治42年(1909)興建完成。其前身為北港登記所官廳的官舍,是目前臺灣僅存明治時期所興建的登記所廳官舍,戰後則作為北港地政事務所的宿舍直至民國102年(2013),並於民國104年(2015)1月27日登錄為歷史建築。本棟歷史建築構造完整,作為判任官乙種官舍,利用空間設計,使得生活起居空間利用坪數加大,擁有獨棟的浴室建築,及一戶建的獨棟形式等特色,都是判任官乙種官舍當中相當特有且稀少的,這也使其具備特殊的歷史代表性。

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修復後

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規劃設計、修復工程

建築為木構軸組方式,以傳統榫接、部分金屬加固方式,整體屬於木構造和小屋住宅建築。雖然建物構造完整,但整體狀況仍因自然外力(地震、風災、風化)加上潮濕環境等衝擊,屋況劣化、損壞狀況明顯、嚴重。損壞狀況以及修復原則說明分成基礎、地坪、壁體、天井、屋根與門窗等六項。 建物基礎為日式和小屋基礎形式,以磚造水泥表面刷布基礎、床束、磚束,及部分腰積等構造方式構成;主要問題包含表面水泥呈現劣化與表面裂紋、污漬,部分呈現水泥破裂及脫落,致使磚材外露的現象,修復方法以水泥敲除後重新修補為主。原始地坪的作法基本為和小屋高架床組形式,以大引、根太架設木地板,或上鋪設塌塌米。踏込及炊事場等空間,則以水泥地坪為主,或採用其他表面修飾材料,如洗石子,修復前,面層表面污損,腐壞石子部分凹凸不平有些許坑洞。塌塌米地坪也多半潮濕腐壞塌陷,解決方式為將水泥及木地坪檢修重新整理,塌塌米地坪則新作復原。 所有壁面大部分因為後期住戶居住需求,對原有的壁體進行改造,直接在原壁體柱、梁或貫木上釘角材並舖設夾板,外觀遮住原始壁體造成壁體毀損,露出小舞竹及貫,土壁流失嚴重,復原方式將已包覆夾板拆除,進行原有壁體仿作。部分天井受潮、坍塌,毀損嚴重,板材散落於地面,及後期被漆上白色油漆、釘上線材、日光燈管等,修復方法將以現有板材去漆檢修,不足處以相同材料補充仿製復原。建築主要屋根原為黑瓦瓦作,現為鋼浪板棚架,相關瓦作、脊瓦、鬼瓦等已拆除佚失,現有雨庇總共有七處,七處雨庇皆非原貌,各別以金屬、塑膠或石棉瓦等材料鋪設,因此修復作業將會以原有瓦作仿製復原。門窗與窗作受風雨侵蝕呈現破損、斷裂、變形現象,損壞處以相同材料整修補修復原為原則。 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完成,未來活用再利用預計配合「北港登記所」變身為「北港行旅文化中心」,定位為行旅文化園區之北港工藝櫥窗。以工藝為主題的展示交流功能,以推廣展現北港宗教工藝歷史現場價值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