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街角藝事館

北港鎮內除了各種規模之公共/公有藝文空間,亦有諸多藝師私有之工作室、據點四散於北港鎮巷弄之中。多數藝師對於空間規劃之專業較為陌生,無暇亦無經費進行空間整備,造成空間利用無法有效規劃與優化,空間使用計畫混雜且失去工藝空間之自明性。「街角藝事館計畫」為求轉化北港藝師之工作室,成為分享在地「軼事」、讓地方「藝師」傳授民眾傳統「藝術」價值之空間,接洽在地有意願之藝師,評估其工作室或據點進行空間整備之適切性與潛力,經過審核後協助進行空間整備,重點於強化各據點之藝品展示儲存、研討活動空間之建構。希望讓原本獨立運行的個人工作空間,開放更多機會予大眾介入,也讓藝師與大眾有更多聯繫。

街角藝事館計畫總計43間工作室(據點)參與遴選,並依遴選資格與順位篩選計畫參與對象,順位依序為具傳統工藝、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身分者、北港地區其餘藝師、陣頭、表演藝術或新興工藝。計畫遴選結果為5位藝師空間整備:陳明洲(神山堂佛像雕刻室)、周秀惠(秀惠拼布工房)、陳威光(帶偶回家工作室)、蘇明堂(華星活版印刷故事館)、蘇俊碩(石顏藝術工作室)。

神山堂佛像雕刻室空間整備後

陳明洲 神山堂佛像雕刻室

陳明洲老師師承福州派門技藝,結合福、泉州派粧佛的特色,融合傳統雕刻與自我美術觀念,對傳統造型做推陳出新的創作,同時配上多變花草、吉祥紋飾,表現出特殊風格,尤其淺層空間展現立體視覺,高低空間靈活應用,雕工細緻。 本次空間整備將儲藏室的創作材料,大多是福樟、南樟等原木料,透過方管架陳列展示,形成空間端景的主要意象牆。展示品空間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神像類作品、創作類作品、收藏品;規劃將樓梯前的空間作為展示神像類及創作類作品,樓梯後的空間展示收藏品,藉此區隔及彰顯工藝師的創作成果;同時改善目前樓梯後方的儲藏室及廁所空間,原儲物空間隔牆拆除,增設儲物櫃並設置收藏品展示層架,廁所位置調整、磁磚更新、面盆更新,整體提升服務空間質感。
秀惠拼布工房空間整備後

周秀惠 秀惠拼布工房

秀惠老師本身從事手作領域將近20年,從早期的傳統拼布手作,將其技法延伸至結合在地文化,將雲林在地文化運用拼布的技能,與腦袋的思維,創造出不同於市場的手作工藝。 布料是拼布教室重要的材料,因此利用材料牆的設計,將布料設計成展示牆,藉此多樣的素材強化空間主題意象。因展示作品過多,作品與作品之間距離過小,無法有良好的展示品質,而降低了作品的價值,因此需要減少作品的展示件數,並透過分區來展示呈現。室內空間分作一樓的創作區、展示區,二樓的教學區、儲藏區,依四大分區機能作為後續設計依據,避免空間主題過於凌亂而互相干擾。
帶偶回家工作室空間整備後

陳威光 帶偶回家工作室

花盆不再只有種植用途,經由組合連結成各種形狀,如:人物、動物、桌椅,甚至花燈、照明設備…等。 過去以住家使用的空間機能,將室內劃分為客廳、餐廳、廚房三大區域,但作為工藝師的創作與展陳空間,考量室內面積過於零碎化,因此將原本區隔客廳與餐廳的電視櫃拆除,以符合空間使用需求。入口以花盆蒲公英裝置作為進門意象,原客廳及餐廳天花板的照明,以花盆噴漆後作為燈罩,將工藝手法融入室內設計。
華星活版印刷故事館空間整備後

蘇明堂(活版印刷) 華星活版印刷故事館

華星印書局創設於民國30年(1941),蘇明堂先生自民國51年(1962)虎尾高中畢業後即在書局幫忙父親工作。局裡留存日據時代有印記之鉛字、民國28年(1939)手工印刷木盒、民國37年(1948)手搖圓盤印刷機…等珍貴資產。 將保存完整相關素材,結合牆面展示材料板及展示櫃陳列展示,充分展現工藝師創作成果。室內空間分作機具展示區、活字印刷排版區,依二大分區機能作為後續設計依據,並將私人生活空間及未來展示空間區分,避免公共及私人生活場域互相干擾。並設計屏風區隔私人與公共展示空間,將活版印刷長方格量體意象轉化為屏風線條設計,藉此融入活版印刷中的鉛字意象。
石顏藝術工作室空間整備後

蘇俊碩(油畫)石顏藝術工作室

蘇俊碩老師從小就喜歡素描與美術創作,就學時期對木藝設計有些概念與基本透視學有助於後續對繪畫概念的深植,後自學摸索西方繪畫技巧,並向黃培村老師學習。 原展示作品分散在空間各處牆面,作品與作品之間距離過小,無法有良好的展示品質,而降低了作品的價值,因此透過活動展示櫃設計增加作品的展示件數,同時整合畫具、畫板等材料收納。本次將室內儲物櫃、工具櫃、工作桌等,皆透過這次整備工作結合設計或拆除並移置他處。並將燈光設計重新規劃,增設可調式軌道燈,提升空間整體亮度,提高作品展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