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日茂行

日茂行主人林振嵩於乾隆30年(1765)由泉州永寧渡海來臺,並定居鹿港,初以販鹽為業,後因經商得法而致富。因鑒於鹿港日漸繁盛的商業契機,林振嵩放棄舊業,以改經營貿易,創立商號「日茂行」,並自擁船舶,載貨轉運各地。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式的港口,與泉州蚶江對渡通商,推測日茂行建築於此時期興建。乾隆42年(1777)日茂行已具穩固的事業基礎,並發展為一完整之船頭行,擁有自己的船隊及商行。嘉慶21年(1816)日茂行重修,由林文濬敬書「日茂行」門額與「鰲波東注」刻石,為當時全鹿港之盛事。 自嘉慶中葉後,鹿港嚴重淤塞導致港口一再遷移,商運已大不如前。面對這樣自然條件的改變,林廷璋突破無策,日茂行已日漸式微。咸豐至光緒年間,濁水溪多次氾濫,支流流向鹿港港口,造成河道淤塞,使得依靠航運貿易維生的日茂行在鹿港港口功能日漸退化消失後,亦逐漸衰弱,家族於地方事務的參與歸於平淡。後因民國70年(1981)實施都市計畫畫道路開闢,日茂行建物所在地辦理徵收,部分建築遭拆除,於民國89年(2000)公告為縣定古蹟,曾於民國94年(2004)辦理修復工程。

日茂行正門修復中

鹿港日茂行修復工程

日茂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因民國70年(1981)公佈的都市計畫中,日茂行建物所在地辦理徵收,部分建築已被拆除,現今日茂行範圍包括日茂埕、前落、內埕、後落、小合院。從其第一進之室內進深、中庭進深遠大於一般商用空間或居住空間,可見其原為船頭行特有之院落空間,可視其屋宇高度為船頭行高於一般傳統店舖近15倍之空間尺度。 外埕(日茂埕)鋪面以泉川花崗石為鋪面材料(壓艙石),以二道「龍鬚」將鋪面分作三堵,中央較寬而兩旁較窄,臺基與步口以石板條為主要鋪面材。廣場前有數顆磉石,做為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杆座及酬神時演戲的戲臺石。內埕前部分為尺四釉面磚,採人字鋪;後段為磚材採丁字鋪。 主體建築後落原為一條正身及左、右護龍共組,目前除正身保留完整外,左護龍已改建為混凝土構造;右護龍則大部分坍塌。小合院為一正身及左、右護龍所組成,為日茂行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三合院單元。小合院圍牆原有花磚窗及石門罩,石門罩上原刻有「林原和」的石匾,因民國87年(1998)道路拓寬工程時遭受破壞。小合院內外埕以圍牆界定,圍牆之開口部除院門外,另有一磚窗。窗分作兩層,外層為花格磚,內層為磚窗。埕的鋪面材料與主體建築外埕同為泉州花崗石,左右護龍則以石板條為材料。 日茂行現有屋面主要結構用木材出現腐朽以表面劈裂之情況,同時屋架歷經長期使用後,木材因纖維自然老化,造成彎曲強度與抗壓強度下降。為避免結構問題日益擴大,造成災害,故於民國112年(2023)10月開始辦理日茂行小合院、正身(右護龍)以及長條街屋之修復,預計於民國114年(2025)2月完成。修復後預計結合導覽等相關活動,使民眾體驗古蹟之美,以彰顯文化資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