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創建於乾隆2年(1737),廟宇的設立說明早年即有客家人士來此開墾。鹿港三山國王供奉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及獨山三座山的神明,為潮州客家人士興建的廟宇,為來鹿港之同鄉商民的聚會所在,並兼有會館功能。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民權街口,座東北朝西南,其後方為鹿港的三山國王廟義塚。 日治時期,據大正4年(1915)之《寺廟臺帳》所記,其建制為三進式,佔地約一百零六坪,前有大門,續有拜殿,正殿、後堂。昭和4年(1929),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重劃,鹿港從民權路開始,三山國王廟因位於計畫道路上而全部拆除,後將拆除下之舊木、磚瓦等在現址重建。昭和9年(1934),賡續市區改正,把原先五福街之不見天的街道遮蓋頂拆除,並將土地宮至土城口之道路拓寬,三山國王廟也於此次工程遭復浩劫,山門、拜殿全遭拆除,只餘今日七坪多之正殿,金爐移到廟後埕,氣勢不復當年,其時香火已經寥落,後堂遂改租民家。 民國58年(1969),修繕內部門面,在正立面增建牌樓,以三連圓弧狀表面洗石子之版塊建造。」。民國74年(1985)指定三山國王廟為第三級古蹟,民國76年(1987)在信士倡捐下,集資擴建,包括正殿及兩側碑牆,同時將神龕移到正殿,正殿後方加建廁所及鐵棚架,並於同年十月完成,舉行重修安座儀式,民國83年(1994)重建牌樓門面,民國86年(1997)《文化資產保存法》暨《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修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2003)重建後殿及後殿中庭。

鹿港三山國王廟修復中屋架

鹿港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為街屋型建築,現況為單間開三進二院之格局,空間組成為山門、中庭、拜殿加正殿,以及近年重建後殿與後殿中庭。正面以騎樓與中山路相接,並將原山門之明間當成正立面,門楣上懸掛光緒年間古匾「國王古廟」。鹿港三山國王的建築在現有基地侷限下,呈街屋型之建築,又面臨道路須設置騎樓,以致在建築空間上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由於鹿港三山國王廟沒有縱向構架,在空間構架上較為單純。 由於曾被拆除異地重建,加上現址夾在街屋建築之間,能呈現的建築風格有限,裝飾和細部工藝為觀賞的重點。牌樓面為整個廟宇的門面,是裝飾最華麗的地方,山門精細古樸之門隔扇及枕石是三山國王廟中僅存之原物,也是最有價值之證物。牌樓面門板兩旁有精緻的雕刻,紅底青邊顏色搭配頗具特色。頂板為富有吉祥之意的花鳥圖,身堵分別為「九世同居」的精緻雕刻,另一側為「汾陽府拜壽」題材,描繪唐朝功蓋一時、富貴壽考俱全的郭子儀大將。最底層裙板則以「博古圖」為飾。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是鹿港彩繪匠師王錫河的作品。 中庭為過渡戶外空間,為庭院兼採光。正殿則為主要祭祀空間,拜殿作為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而在地坪上可視山門、拜殿、正殿依序漸高,而中庭比山門低又較外埕高、並較為深遠,空間層次上可見其虛實交錯,故中庭可呈現亮暗的效果、空間視覺效果更加深遠。 三山國王廟距前次修復迄今已歷經20年的時間,然因三川殿、拜殿及正殿之壁面粉刷有剝落及局部水漬的情況。此外,正殿壁面有產生水平裂縫、局部木構件蟲蟻蛀蝕與屋面局部漏水之情況。故本次修復包含騎樓、三川殿、拜殿、正殿及後殿之屋面防水與壁面修復與粉刷,於民國112年(2023)5月開始修復,並預計於民國114年(2025)1月完成。期未來得更全面維護廣大信眾的安全,並結合各項傳統節慶活動,延續古蹟命脈、彰顯鹿港特有之廟宇空間、祭祀信仰等價值,使文化資產保存空間有效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