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廟創建於乾隆2年(1737),廟宇的設立說明早年即有客家人士來此開墾。鹿港三山國王供奉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及獨山三座山的神明,為潮州客家人士興建的廟宇,為來鹿港之同鄉商民的聚會所在,並兼有會館功能。原址位於今中山路與民權街口,座東北朝西南,其後方為鹿港的三山國王廟義塚。 日治時期,據大正4年(1915)之《寺廟臺帳》所記,其建制為三進式,佔地約一百零六坪,前有大門,續有拜殿,正殿、後堂。昭和4年(1929),日人實施市區改正重劃,鹿港從民權路開始,三山國王廟因位於計畫道路上而全部拆除,後將拆除下之舊木、磚瓦等在現址重建。昭和9年(1934),賡續市區改正,把原先五福街之不見天的街道遮蓋頂拆除,並將土地宮至土城口之道路拓寬,三山國王廟也於此次工程遭復浩劫,山門、拜殿全遭拆除,只餘今日七坪多之正殿,金爐移到廟後埕,氣勢不復當年,其時香火已經寥落,後堂遂改租民家。 民國58年(1969),修繕內部門面,在正立面增建牌樓,以三連圓弧狀表面洗石子之版塊建造。」。民國74年(1985)指定三山國王廟為第三級古蹟,民國76年(1987)在信士倡捐下,集資擴建,包括正殿及兩側碑牆,同時將神龕移到正殿,正殿後方加建廁所及鐵棚架,並於同年十月完成,舉行重修安座儀式,民國83年(1994)重建牌樓門面,民國86年(1997)《文化資產保存法》暨《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修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2003)重建後殿及後殿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