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書院

清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1827)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治時期至臺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臺文化之父」。 鹿港文開書院共孕育多位舉人、進士,開啟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駐紮書院。昭和18年(1943)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的碑記,分別為臺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碑及臺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年(1975)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殿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年(1985)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2005)8月完成修復。

文開書院—漢學中心工程_室外景觀一隅

文開書院—漢學中心工程

漢學中心工程以再現歷史做為核心主軸,鹿港具有多元且豐富的漢學資源,將以文開書院做為歷史現場的實施域之一另依其創建背景與精神,成立「彰化縣跨文化漢學中心」。由於文開書院建築主體外觀及內部尚稱良好,因此本案在維護真實性與不更動古蹟本體原則下,設計外部空間及景觀使之作為漢學中心延伸。 工程以施作景觀、植栽綠美化鋪面、家具設備(如櫥櫃、桌椅)、指標導引等項目。施作完成後,空間交由彰化縣文化局委託營運團隊經營管理。工程依文開書院活化為漢學中心之課題、對策及分區設計初步構想,提出環境景觀及室內空間改善與施作。執行方法將檢討戶外講學空間(設立戶外論道區、虎井後方置講學區)、漢學碑林、戶外家具及鋪面修復、新植樹木;室內空間增設文開書院之指標意象、增設可移動式桌椅等。
跨文化漢學中心展間佈置 影片

文開書院漢學中心常設展

文開書院漢學中心常設展包含3個部分,首先「文開知識櫃」融入「一古一今,對話於歷史之中」將漢學相關、文開書院小知識、名人作家錄等等的內容,製作成翻牌樣式的互動體驗,除了在互動之餘,也更加了解文開書院、漢學以及彰化文人。其次為「彰化文人旗」,以漢學為題,由書院作為發想,意象為「文學與社會的距離」。展廳結合江蘇「東林書院」的門前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主題,選出了彰化地區不僅在文壇上享有盛名之外,在當時的社會運動中以筆為刀,為民嘶吼的文人,並節錄每個人對於當時台灣現況所闡述的文句,放在旗幟上,也代表著四位文人對於社會的期望,並點出詩人在創作以外的社會責任。第三為「靜心茶室」,以漢學為題,由書院作為發想,將以前文人的生活方式體現在書院當中。正對茶席時,以背後張載所書的〈橫渠四句〉作為背景,同時表示著跨文化漢學中心對於施仁豪教授發揚漢學以及結合跨文化的期許與呼應。
工作坊_學員與講師們討論

漢學中心交流工作坊活動

彰化縣政府於鹿港文開書院成立「彰化縣跨文化漢學中心」,民國108年(2019)8月27日至8月30日舉辦為期四天三夜之國際實驗交流工作坊,邀請對臺灣漢學特色有高度興趣之國內外學者及青年學子參與,並於30日上午在文開書院舉辦「國際交流實驗工作坊成果發表會」,來自德國、大陸、馬來西亞、臺灣學子約25位專家學者及學員參與,嘗試以跨文化的視野體驗反思臺灣漢學資源。 擔任本次工作坊的講授師資有何乏筆教授,投入於中國文人美學與道家哲學之研究與實踐;水墨書畫家蔣三石教授,透過墨色的濃與淡描繪出超越語言的細膩情感;當代莊子學、當代儒學劉滄龍教授;古琴家馬俊國教授;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柯小剛教授;資深茶人賴彥廷老師、書法家林俊臣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打造的跨文化漢學師資團隊。在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學子、學者專家的參與,落實彰化縣跨文化漢學中心讓臺灣漢學資源走向世界,共同探討世界各文化共享漢學資源的精神。 三天的國際交流實驗工作坊,讓學員探討跨文化漢學的精神、茶道文化探索、體驗書畫藝術、在地工藝參訪體驗、大音希聲—古琴並深入在地漢學生活體驗及宗教暨民俗生活,用夜間踏察方式進行課程分組創作。 30日的國際交流實驗工作坊成果發表會,展現學員三天努力成果,在學生創意思考及各項體驗創作過程,不只是跨文化漢學精神,也是跨領域、國際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