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糖廠

前身為「北港製糖所」,創設於1909年7月,1911年開始運作,民國4年(1915)併入東洋製糖,民國16年(1927)轉歸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為當時全臺第四大製糖工廠,奠定其重要地位。二戰期間,糖廠遭美軍轟炸,廠房及倉庫群破壞嚴重。民國35年(1946)臺糖公司成立,改稱北港糖廠,民國37年(1948)恢復製糖,同年將毀於戰火的原30間規模各約99坪舊倉庫,就地整建為今日所見之24間120坪的倉庫群。北港糖廠和北港市鎮關係密切,廠區保有諸多珍貴早期糖業建築和製糖設施,雲林縣政府於民國105年(2016)7月公告歷史建築,本體包括製糖工廠、蒸汽機車庫,以及24間倉庫群。

修復及再利用計畫3D影片 影片

全區修復再利用計畫

製糖產業為北港地區帶來經濟利益外,因糖業鐵道鋪設,配合北港原有的媽祖信仰活動,在鐵道部、製糖會社的聯合行銷下,為北港帶來新的香客與進香模式,也為鐵道經營事業帶來豐沛利益。北港朝天宮甚至在民國24年(1935)獲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長堀田鼎奉獻的「福輸慈航」匾,為一段時期鐵路進香之重要見證。不過隨著公路崛起,鐵路運輸逐漸式微,加上製糖成本逐漸提高,終使臺糖公司於民國71年(1982)停止北港-嘉義線鐵路之經營,為最後一條停駛的臺糖客運鐵路路線。並於民國94年(2005)結束北港糖廠事業,仍等待新的再利用計畫,讓北港糖廠得以重生。 北港糖廠位於北港溪北岸,創建時規劃以主要道路和鐵路,將廠區劃分三大區域;南側配置蔗埕、製糖工廠等;東側為中低階宿舍區和學校、一般生活設施;北側則有倉庫群、行政區、高階宿舍區、主要生活設施(福利社、醫務所、教室、圖書室、公園、運動場、游泳池等)等,戰後仍大致維持此配置。為開展雲林縣歷史建築北港糖廠-24間倉庫保存活化事業,從而帶動糖廠和北港市鎮的轉型與躍升,已於民國112年(2023)年完成24間倉庫修復再利用計畫,修復再利用分期規劃如下: (一)近程:5+4間倉庫活化 (二)中程:18間倉庫+蒸汽機車庫活化 (三)遠程:24間倉庫+糖廠與周邊地區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