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甕砲台

位於基隆港左翼最前端,視野遼闊,是監控基隆港口海域最佳的軍事戰略位置,負責基隆港外港海域防禦,防止企圖接近港口的敵艦靠近。初設時配備有四座臨海的安式8吋加農砲,前方胸牆下方,各有3至6個內凹型暫時儲彈所(即用彈置場),砲座兩側隔堆下方則配置有拱頂砲側庫(彈藥庫),可由外部斜坡運砲車道連通砲座區,達成快速運送彈藥的支援目的。另有指揮所、觀測所位於砲座左右兩翼山頂制高點,為觀看敵艦位置及彈著點的監控措施,沿運砲車道下方還有彈藥填實所、彈廠、廁所、儲水所、彈藥庫等附屬建物。其中指揮所、四座砲臺、觀測臺由左至右一字排開,全部面向外海,是臺灣地區古砲臺中僅有的配置法。民國74年(1985)8月19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修復後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規劃設計、修復工程

現存白米甕砲台屬於四砲位一字排開的「4門編成」砲台,構造形式屬於露天砲台,構材材料屬於混凝土造及石造混合砲台。修復前損壞狀況包括:砲座、運砲道地坪有破損裂縫或塌陷狀況、胸牆、堡嵌石牆、彈藥庫、砲側庫、觀測所等地方的牆體有破損裂縫、青苔、變位、剝落等情況。修復原則主要以保存為主,避免臆測性的添加及修復,維持軍事地景與氛圍,因此會依據原有形貌及工法修復,部分無法考據者採用現代材料及工法。 修復工程包括基地環境清理及修復、古蹟本體環境清理及修復工程、牌示工程、機電工程等部分。基地環境清理及修復工程內容為排水溝、主要步道清理及檢修、砲門射擊線修復及地坪新作。古蹟本體環境清理及修復工程的範圍則包含堡嵌牆、石踏階、連絡道、砲座、砲位、胸牆、彈藥庫、砲側庫、指揮所、觀測所、碉堡、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射擊指揮所、廁圊、砲座邊廁、貯水池等。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4月15日完成修復。
《也有餘紅也有風》|基隆潮西岸走|大基隆歷史場景系列影片 影片

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修復工程紀錄片、西岸地區行銷推廣計畫

以白米甕為主題進行影像紀錄,記錄整個修復過程,並且納入專家訪談、史料文資呈現、基隆歷史發展與基隆西岸的介紹等人文元素,5支影片分別為「西岸篇—三木君的夏天」、「小吃篇—朝牌食堂」、「步道篇—我家後面有砲台」、「願景篇—唱歌的海翁」、「砲台篇—也有餘紅也有風」。 除影像紀錄,另外也辦理以「流籠到基隆」為名系列活動,包括音樂展演、城市漫步、明信片繪畫等互動,期待民眾能夠更了解基隆西岸的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