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和平島B考古遺址為多文化層的遺址,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諸聖教堂建築遺構與同期的墓葬群是遺址的主要成分是和平島考古的重大成果,不僅再現了西班牙人殖民臺灣的歷史現場,也是迄今所發現台灣年代最早的天主教教堂遺跡。對於和平島的歷史,臺灣的歷史,甚而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歷史,都是極其珍貴的物質見證。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層與鐵(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層均出土了相當豐富的遺跡與遺物,提供了區域互動、生態適應,以及文化發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資料,對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至於近代文化層的年代雖然晚近,但是所出土的建築遺構和生活遺物,填補了和平島被遺忘的小歷史,對於和平島人類生活歷史的整體建構及歷史記憶的連結,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促進民眾對於基隆歷史文化與考古現場挖掘作業的瞭解,透過紀錄片拍攝、教育推廣等方式,提供自行或團體參觀的民眾瞭解考古遺址相關歷史脈絡與現場保存之重要性。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計畫範圍圖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

民國100年(2011)與西班牙合作研究計畫中,即已在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基隆造船廠所屬和平島平一路公共停車場內一處發現石造建築物遺跡的一角,疑為文獻及古地圖所載西班牙人所築之教堂或修道院遺跡,其中出土了大量遺物,包括近代的陶、瓷、磚瓦、金屬器,以及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的陶器、石器、玉器,及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的陶器、石器、骨器、玻璃珠、少量煉鐵碳渣和若干動物骨骼等生態遺留。另外在一處探坑還出土了由砂岩塊所堆疊的建築物基礎,結合其他文獻及古地圖資料推測,此一建築物似乎有可能是文獻資料所記載之諸聖教堂。本次考古為揭露更多此建築遺跡的面貌,承繼先前研究成果,持續深入挖掘。 本次考古確認和平島上年代最早的考古學文化為距今約3,200至2,5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圓山文化。遺址有含有尚未被擾亂的圓山文化層,出土大量圓山文化之陶罐、圈足與陶把手,並與石器(包含頗具特色的有段石錛)及獸骨互相伴隨出土。另外出土玉錛、玉環、玉珠則可能是來自臺灣東部花蓮之豐田玉礦,顯示圓山時期之居民已與臺灣東部之人群有所交流互動,鐵器時代以後的地層雖擾動嚴重,但是仍提供許多重要訊息。本遺址出土鐵器時代文化主要為分布於臺灣北部距今1,500至400年前之十三行文化,其晚期應為臺灣北部原住民族舊社遺跡。 民國108年(2019)5月發現6具墓葬、5具歐洲成年人完整遺骸及諸聖教堂牆腳,證實和平島曾有西班牙教堂的事實。發現荷西時期諸聖教堂遺構,教堂內外墓葬共15具(含一空墓葬)及圓山文化、荷西、清代、日治至光復時期文化層與考古文物。同年5月4日至12月20日辦理現地參觀,計24場、582人次。
紀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紀錄片—首映會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紀錄片

拍攝「小島大歷史—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紀錄片,以「聖薩爾瓦多城」為歷史文本,帶領民眾重回400年前大航海時代的基隆,探究在經歷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之後,過去的人們留下了什麼痕跡。為了更貼近真實,甚至遠赴菲律賓與西班牙取景拍攝相關文史資料,藉由揭開神秘面紗的聖薩爾瓦多城,成為基隆文化發展的一個觸媒與契機。影片分為六個章節:「文化與歷史之島」、「海洋無國界」、「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和平島上的西班牙堡壘」、「戰爭與和平之島」、「見一座城」。除了紀錄片拍攝,另於民國109年(2020)11月7日辦理實境解謎活動「消失的守護者」,直接帶領民眾重回歷史現場,以有趣的遊戲方式了解歷史。民國109年(2020)12月29日辦理試映會,計100人次參與。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教育推廣計畫成果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教育推廣

於民國109年(2020)9月19日至11月1日在平一路的考古現場,辦理和平島遺址藝術教育推展計畫—聖堂回想,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推廣和平島的歷史與文化,將再造歷史現場的成果介紹給民眾。展示內容有考古歷史、發掘知識、考古團隊縮時紀錄、文化層介紹、複製文物展示牆、墓葬知識介紹,此外還設有教育體驗區(考古探坑、遺跡文物拓印)供互動教育推廣。 配合主題展示並規劃其他活動,像是志工與考古專家的導覽解說、藝術家工作坊。藝術家工作坊共有4種主題,「發現考古—尋找隱藏的文化層」以人造石複製該遺址出土的殘片和文物,然後以石膏包覆複製文物,製作成考古玩具與遊戲,利用人造石較硬與石膏較軟的特性,透過迷你的挖掘工具,如小鐵鎚、小刷子、小鐵鏟等進行敲打挖掘,充分體驗考古挖掘的樂趣。「太認真:來自未來現址博物館」為透過真空成型的科技應用,連結自然科學、雕塑、建築等不同領域之體驗。「遺跡的顏色—大地手染袋」透過再利用挖掘當地的土(或古蹟開採過程中的剩土),以天然染布的工法,進行遺跡花布的製作,將大地的記憶重新收藏在布料上。「島嶼共創—航海帽、古飾」,帶領民眾製作大航海時代歐洲艦隊軍人著名的三角帽(Tricorne)。
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展示 影片

110年大基隆歷史場景展示推廣計畫

本計畫以促進民眾瞭解基隆歷史文化與考古現場挖掘作業的瞭解為出發,以「平一路考古遺址」與「舊漁會正濱大樓」的頂樓處為基地,規劃相應之導覽動線、展覽內容策畫與設計施作與現地安全維護設施等。兩處基地樣態不同,「平一路考古遺址」為考古作業現場,應著重於現地維護、導覽動線規劃、整體設施視覺統一、展覽互動性與現地安全設施規劃等;而「舊漁會正濱大樓」的頂樓處為高點遠眺性質,應著重眺望可及之景致所蘊含之歷史意涵、展覽說明板設計樣態與設置位置和女兒牆上方安全圍籬之設計施作。本計畫並於基隆城市博覽會期間配合辦理導覽培訓與相關行銷工作。
墓葬(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市和平島B考古遺址」解說中心基地考古試掘計畫(第一期)

和平島B遺址位於和平島中南側平地和平段727地號,海拔約十二公尺,距島東側丘陵不遠。自民國100年(2011)以來的系列發掘,已彰顯該遺址在台灣考古與基隆歷史的重要地位,該遺址出土的諸聖教堂牆基及相關墓葬群,為全台唯一西班牙殖民時期之有形文化資產。此外,本遺址亦出土新石器圓山文化、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清治及日治時期諸多遺物與遺留,為建構北海岸地區長時間人類活動發展脈絡與區域互動提供重要的線索。該遺址已於民國109年(2020)指定為市定遺址,為了進一步保護遺址並彰顯其教育功能,基隆市政府擬在該遺址範圍內建設現地保存解說中心,依據《考古遺址監管保護辦法》第8條,必要在該工程動工前,在確定下挖落柱及遮蓋之處進行考古發掘,盡可能搜集考古資訊,減少對遺址的破壞。本計畫截至目前的發掘成果,呈現了從新石器時期直到近代的文物遺留,此外,砌石結構、日式建築基礎、排石、教堂共伴墓葬等現象,未來在與過去的發掘成果整合之後,將提供更加完整的資訊,豐富未來展示中心的內容。
基隆和平島B解說中心外部模擬圖(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市和平島B考古遺址」解說中心委託規劃設計技術服務

本計畫位於基隆市和平島,為「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之考古現址。自民國100年(2011)起,考古團隊路於於基地挖掘出多個時期的文化遺物,其中包含「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遺址位置目前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借予基隆市政府坐為公共停車場使用,經考古發掘,揭露出來的文化遺址均為不可復得之文化資產,亟具保存及展示教育價值,故為使民眾更加了解在地歷史與考古知識,同時保護遺址本體避免因受雨水侵蝕而崩塌毀壞,計劃建造一處提供考古工作及傳播文化遺產知識之永久性保護及展示設施之建築。 本案目標針對本解說中心之建築本體結構、環境配置、材料使用等執行規劃設計地上3層之建物。並於民國112年(2023)12月完成驗收作業,持續於民國113年(2024)發包解說中心工程案。